返回栏目
首页历史文化 • 正文

湘潭历史记录(史海钩沉楚国良)(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娱乐最前沿

渌口原属湘潭是没错,但“湘潭十八总”的一总要从渌口排起毫无原理。其一,渌口是在隋朝随建宁县并入湘潭县,在明代渌口已划归醴陵。湘潭与渌口两地直线间隔27公里,水路约60多公里;其二,从南朝时起虽有了湘潭县名称,但其区域在今衡东县,到唐朝时原衡山县北部划归湘潭县,县治设在洛口(今易俗河)。南宋时,县治才移到今湘潭老县城处。到元代湘潭县建了城郭,并分城内、城外。约在元末明初才形成了“湘潭十八总”。即算是在县城之外开始设一总,也应该从易俗河起;其三,“湘潭十八总”的一至八总本就在湘潭县古城内,与九至十八老是连在一路的一个总体,这才是究竟。

《湘潭县志》等史料均有记实,古湘潭县城位于湘江边,其主体部门就是沿江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每隔一到两里便有个集市,称为“总”。从宋桥西到小东门为一、二、三总;宣化街到新街为四、五、六、七总;旧生湘门(通济门外)为八总;紧挨着的平政桥为九总;万寿宫处为十总;关圣庙处为十一总;关圣殿处为十二总;黄龙庙处为十三总;水府殿处为十四总;兴仁巷为十五总;新街口为十六总;鄢家巷为十七总;平静街至鼓楼门为十八总;筷子巷到至唐兴桥为上十八总;叶家船埠至沟子口为正十九总和上十九总。

因十九总贸易不繁荣,市民风俗只称十八总。

一总至八总在县城内,九至十九总在城外。先有一总至八总,后成长了九至十九总。因县城内多是县衙构造、兵营、粮草客栈等,贸易街沿江边向城外的上游,即今湘潭一桥两侧成长,形成新街(后称平政路)。新街的贸易繁荣逐渐高出了城内,一总至八总逐渐衰落,直至消散。这就是现在湘潭没有了一总至八总地名的缘故起因。

而渌口正好有一总至八总,于是人们便以谣传讹地将其对接湘潭十八总,还传播着“湘潭十八总,没有渌口对不拢。”从“一总工,二总谷,三至六总红绿布,七总八总瓷器铺”的民谣来看,渌口的“总”局限并不大。同时,并非只有渌口有“总”,其余一些处所也有“总”,如茶陵。

二、文化的外延

在古代,一个都市要成长,它必需具备地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前提。湘潭今城区的成长,同样得益于它成为其时湘潭县的县治地址地。湘潭县的国界自唐代天宝八年(749)规定,根基上不变了一千多年,直到新中国创立后才渐次划小,而它原本的属地,是包罗了本日的株洲市区与整个株洲县的。湘潭的古县治于唐天宝八年新设于洛口,即本日的湘潭县城易俗河,至于是何时又搬到了今址,则无详载可考,较量同等的观点,是在宋代搬来的。

北宋有个孔武仲(1042-1098),字常父,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馀)人,仁宗嘉祐八年癸卯(1063)中进士,神宗元丰三年(1080)为江西信州从事,六年底(1084年头)离信州抵京,旋出任湘潭县令,于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春分开湘潭之任赴京就职。他在湘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县街重叠俯惊湍,正与湘江咫尺间。

侵齧最忧东汇水,蔽遮惟有北来山。

清流倒影楼台壮,白瓦连云商人闲。

捍患持危功不小,亭亭千古镇荒湾。

读这首诗就大白了,这里写的就是本日湘潭城区的地理,也就是说,湘潭县治最迟是在1086年之前就搬到了今市区了。

湘潭古时辰的老城区在此刻的城正街,城正街有十里城墙困绕,共有五个城门对外:小东门、观湘门、通济门、新湘门和瞻岳门。而十八总(现实只有八总到十八总,从大埠桥到大船埠)是晚清到民国形成的贸易新城,每总又有正街和河街两街平行。河街才是沿湘江而伴,河街有油行、米行和生果杂人格等,多为批发;现十总“江西会馆”(十六中)处及十七至十八总处仍有河街陈迹可寻。正街以零售为主,十一总至十二总首要以药材行(批发)和药店为主,十三总至十四总以布店、百货店、酒家为主,十六、七总则有多家银号、金银细软行。

在每一总的街区范畴内,都建成了各具代表性的都市构筑,譬喻九总龙王庙,十总万寿宫,十一总关圣殿,十二总华南戏院,十三总黄龙庙,十四总璀圆宫,十五总海会寺,十六总鲁班殿,十七总观音阁,十八总唐兴寺。个中一些构筑一向保存到此刻,成为了湘潭市区现存事业中的重要部门。

并且其时每总皆形成了本身奇异的社会相关,组成了湘潭奇异的早期社区文化。各总之间相互攀比争斗,尤其在各项赛事或会议中,总总之间争奇斗富尤为光鲜。乾隆、嘉庆时期十二总新建劈头殿,与十三总天符庙进行迎神角逐,遂以库平银元宝铺路,从殿庭直到门口用该总凑集的约200万两银子铺成了真正的银钱地毯。而直到20世纪80年月,湘潭的龙舟角逐仍有以“总”组建参赛队相互竞争的习俗。

三、总市之富贵

旧日湘潭总市之富贵,王闿运在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刊《湘潭县志》中有出色描画:

湘潭,湖外壮县也,财赋甲列县,民庶繁殖,官于此者恒欣然乐饶。民间为之语曰:“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嗜利者不知足,见可以多取,辄增取之。自承平以来,屡以钱漕讼。然公私悦利,穰穰尤甚。城外沿湘十余里,皆商贾列肆。及转移,执事者肩摩履错,无虑数十万人。其土著农夫合巨亿计,孔子所谓庶哉富矣之邦欤!

他还出格提到,湘潭曾有“小南京”之美誉:

沿湘以上十余里,自前明号为小南京。依水列肆,不行以郛[外城,即郭],前湘后湖,形势比于夏口。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湘潭县吕志里还收录了另一首湘潭竹枝词:

酒醉花飞燕子桥,肉汤白饭宋家淘。竹枝重谱奇怪调,低咽一声湘水高。

岸花亭、燕子桥、宋家桥,俱在小东门外。杜甫发潭州诗:“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湘江渔歌:“摇到宋家桥,白米饭,肉汤淘。”

《湘江渔歌》里行使的一个“淘”字,是典范的湘潭方言,它的意义差异于平凡话中的“淘洗”,而是“掺入”“拌和”。决心品尝的,不是直接的肉类,转而为汤汁,这是对美食更高条理的观赏,于此可见其时宋家桥一代的糊口追求已经靠近了今人的尺度。

清同治间刘降临,写了几首竹枝词,颇道出了湘潭的汗青沧桑,个中一首是这样的:

笙歌越女曲吴娘,红折桃花绿折杨。

十里金鸡桥畔路,风骚空忆吉藩王。

湘潭人对本身的总市情有独钟,民间说唱词《湘潭景》对此有很是富厚的描画。这里摘取多少句段,以窥其全豹。

东边进城文星门,交往行人忙不断。

粮食铺子真不少,车子担子满街跑。

麦子高粱谷米多,一船一船满江河。

又有碓坊阁下摆,南北货品分好歹。

乡里人上街来买枯,碓坊买卖不轻率。

推的推谷担的担米,买东买西人挤挤。

前文所引“肉汤淘”,反应了旧时一总的街市商人情状,而这里反应的是湘潭旧县城的城东门,现实上就是老四总的风采。

观湘门进城不何气,小买小卖好买卖。

猪血油饼雪花泡,心肺米面味又高。

千般货品样样有,南货铺子买琼浆。

是样的货品堆满街,县署衙门有官差。

惟有县衙多宽广,太爷衙前清风阁。

这应该是属于五总的地界了。

尚有一张生湘门,总上笔挺好进城。

这张城门在八总,黎民要开官不愿。

本朝划定不能开,留个缺口作炮台。

这里讲的天然是八总。

无姓船埠且丢开,正街讲到后街来。

头条老街叫喇叭,交往行人多通达。

上通总,下通城,河里担水进村子。

担的挑水洗的洗菜,河里喊船来过载。

城总之支解处,厥后街为运水之通道。

三街六巷九船埠,慢打慢唱数情由。

十六总后街不何气,京花寿服好买卖。

梧桐箓竹舞鹞子,由义居仁赐平静。

二三条街来如曲尺,交往人等谁能识。

个个都走大船埠,谁知曲尺在陌头。

三街一气数完了,六个巷子听我表。

黄龙巷对杉树巷,八十三家买卖旺。

城外之总,唱词多说的是殿堂古刹,上面所引则是唱完诸总后而涉及到的城外总市的后街。

再数湘潭九船埠,各位逐步听根由。

朱家船埠修得久,马家船埠年深月久。

曹家船埠药材行,唐家船埠接官亭。

官亭搭在南边丙,周家船埠十三总。

蒋家船埠有好宽,张家船埠把纸窜。

方家船埠人挤挤。喻家船埠窑湾里。

湘潭的总市沿河而设,由河登陆,跨过一条窄窄的带着吊脚楼的河街,便到了总上了;而连结河道与总市的,就是那一排排垂直于河道的浩瀚船埠。

走过排沙子十八总,建福寺木屐卖得狠。

货无二价本又真,双方都是石鼓亭。

丢开古刹不数起,金鸡桥在沙湾里。

两脚不住走忙忙,河岸开的粮食行。

上去下来不打紧,鼓楼门在十八总。

假如说前面所引小东门一带的米市首要是对本城住民米粮的供应,那么旧日的十七、十八总的沙窝与窑湾,则是粮食外运的首要的港湾。

一日从新数到底,三张桥名朝河里。

宋家唐兴大埠桥,明月山水对河朝。

大埠桥朝后湖里,从前有人挑水洗。

七星桥对八仙桥,千年事业万年牢。

唐兴桥来茅坪阁,每天有人放棕索。

“山河胜迹”刻丹崖,陶坟何冢在中间。

雷同王闿运笔下沿河十余里丛楼列肆的通道,有三座桥最为显眼,此刻只剩下尾头的唐兴桥了。其首先的宋家桥与中间闻名的大埠桥(平政桥)早已化为埋设了通水管道的路基,无迹可寻。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