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下身着阔裤筒的合裆长裤。面料为绛紫色平纹丝,其上用淡黄、湖蓝、红、粉绿各色毛线以锁针法满绣斑纹。纹样骨架为联珠、七瓣花组成的四方持续的菱格,内填四叶八蕾的花草。针脚过细平均,配色纯真大方。足部所穿绢面贴金毡靴是一双专门为死者特制的靴子,浅黄色绢作面,与里层的毡缝合在一路。靴面、靴底都缝有贴着金箔的弓形绢片。金箔有三角形、方形,按底衬绢片的外形组合成几许纹样。是迄今所见贴金丝织物中期间最早的实物。墓主人也许是其时西域城邦之一的墨山国的贵族。
下图的铜军人像以红铜合模浇铸而成,内部中空。阁下两手中间中有一孔管,原本应握有器物。因为这件铜人头顶所戴近似尖帽,因此以往学术界大多以为示意的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0—425年)《汗青》中记实的塞人(Saka)一支的“尖顶塞人”。乃至有人以为是匈奴祭天的“金人”。但这些概念并不正确。铜人的跪姿和手势声名白其身份,头顶所戴也并不是尖帽,而是希腊式军人盔。盔上高高突起的现实上示意的是长盔缨。这种头盔在希腊瓶画、雕塑中极为常见。因此,这件铜军人像应该是希腊化期间影响下的产品,是中国和希腊化天下存在文化交换的物证。
铜军人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包袱了很多考古使命,陈凌传授就曾两次在新疆带队举办考古发掘,如最近仍在撰写考古陈诉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的考古掘客中,陈凌传授就掘客出以下文物:
骨博具
这件骨博具出土于卓尔库特古城晚期地层的魏晋十六国时期房址之中。将大型动物骨骼磨制生长方形。中空,两头各刻三道横槽,中间别离刻1至4个圆圈,每个圆圈中间有4个小圆,小圆中心带孔。骨博具是华夏地域文化娱乐糊口中常见的用具。跟着新疆纳入中国国界,华夏的文化糊口方法,以及相干的文化糊口用品绵绵不断输入新疆,极大富厚了新疆地域的文化糊口。相同的骨博具在库车情意路十六国墓也有发明。
《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写本残卷
这件《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写本残卷于吐鲁番安乐古城南佛塔出土,为陈寿《三国志》写本残卷。残存内容为《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二》建安二十五年至黄武元年一节,笔墨与今通行本略有差异。
迄今为止,新疆共出土过两件《三国志·吴志》写本残卷。第一件,1924年鄯善县出土。残存《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至《张温传》部门内容,共八十行,一千九十余字。原件流入日本。第二件,即此件。该残卷1965年出土于吐鲁番安乐古城南一处佛塔遗址的陶瓮中,存四十一行,五百七十余字。同出的尚有《魏书·臧洪传》残卷、佛经残卷、梵文贝叶经写本等。
郭沫若按照字体判定,第一件为东晋抄本,第二件为西晋抄本。重新疆出土魏晋时期写原来看,这两种《三国志》写本的字体都比东晋、十六国时期简纸所见的字体更早,应该都写于西晋时期。也就是说在陈寿成书之后到西晋殒命(315年)之前的短短二十年内,《三国志》已传写入新疆。可见其时华夏文化在新疆地域撒播速率之快、影响之深。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于新疆地域的几个首要的木葬群,如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事变者在上天下50年月末至70年月中的阿斯塔那坟场,掘客出近500座墓葬,出土的各类文物达数万件,各类建造美丽的木俑、用作冥器的彩绘木器、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等等。这些墓葬群以葬汉工钱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住民,这声名其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划一的。
展览中也展出了来自阿斯塔纳坟场的文物,如下图的傀儡俑,该俑的建造要领是先用木头别离雕出面部和胸部,在胸部的阁下两侧各钻一孔。头、胸部粘合后再粘接在圆角长方形木柱上,木柱下部两侧贴附片状腿足。头、胸部磨光上粉白色地,后施彩绘,风雅描画出眉毛及发饰等。臂膀用纸捻成。
傀儡俑
下图为阿斯塔纳坟场的文物伏羲女娲麻布画,这件麻布画用三片原白色麻布缝合。彩绘伏羲、女娲,二人上身相拥,下尾相交,左为伏羲,头戴幞头,穿紧袖中衣,外穿右衽宽袖玄色长袍,腰间束带,左手执矩尺,右手勾着女娲的脖颈。右为女娲,女娲发束高髻,穿紧袖衣和半臂,下穿条纹裙,身披黑帛,右手执规,左手扶于伏羲的腰间。
伏羲女娲麻布画
下面为人首牛头陶水注,于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为细泥黄陶质地,上端为盘口人首,头戴螺旋高帽,额广眉隆,深目高鼻,双目伸展,美须飞扬,蓄络腮髯毛,脸部喜气洋溢。下端为两角直立的牛头,牛嘴作小圆口。形神毕肖,特点光鲜。这种水注造型源自来通,即一种结尾回收动物(某人形)的角杯。来通是小亚细亚和地中海地域常见风行的饮酒用具。和田约特干遗址还出土另一件黄陶水注,与此近似,但结尾残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过一件兽首玛瑙杯,现实上也是仿自来通。
人首牛头陶水注
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
展期: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28日
所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