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周刊
文 | 蒲 琳
张译出生于1978年。高二时,瘦瘦的他套上一件绿西装,踏进了北京广播学院专业课的考场。虽然一举夺魁考了个第一,却因高二生不能参加高考,与广院失之交臂。
高三时,信心满满的他在高考志愿上只填了广院一所学校。这一次,他专业考试考了第三名,但那一年,广院在东北只招收两个人。
消息传来,张译笑呵呵地对父母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可别难过呀。”但转头回到自己的房间,他却偷偷地哭了起来。
主播梦碎,张译几经辗转来到北京。他去报考中戏,中戏老师嫌他长得太普通。他又去报考军艺,军艺老师嫌他身板太单薄。
最终,张译成了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的一员。那时,队里有一个最丑排名表,张译得了“三丑之一”的称号,一并获得的还有“驴脸”的绰号。
外形不行,天赋也不够。排练时别人一秒落泪,他却要酝酿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拍电视剧,队友都有角色,唯独他跑龙套。
2000年的时候,团里排演《爱尔纳·突击》,也就是话剧版的《士兵突击》。张译被选为袁朗的B角。如果主角生病的话,作为替补的他就可以上。张译为此兴奋了很久,他把《士兵突击》研究了一个透。只可惜,这部话剧的所有演员始终没有一个人生病,所以他一直没能上成台。
没戏演的时候,张译只能做剧务和场记。张译心里难受,但在做场记的这段时间,他去团里疯狂借书,看了2000多个剧本。
后来,政委语重心长地对张译说:“你演戏就是个死啊!”既然团里不让演,那就去外面演。于是,张译带着照片和简历到处跑剧组,被拒绝了就再跑下一个。
那些苦闷的跑组时光和质疑的声音,不断磨炼着张译的意志和演技,让他在后来的时光里,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始终不忘初心。
2005年,张译去给电视剧《乔家大院》演个小配角,导演胡玫跟他说了一句话:一个男演员,到28岁再不出来,这辈子就到头了——那年,张译刚好在27岁的尾巴上。
不知道是不是被胡玫导演的这句话刺激了一下,张译把握住了一个重大的机遇——他听说电视剧版《士兵突击》就要拍了,想起自己在话剧版里始终演不上的那个主角,他动笔了——给导演康洪雷写了封自荐信,信的名字叫《我的请战书》。
“尊敬的导演,我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我们团有着近70年的光荣历史,我个人对部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和说不清的军人情结。我申请参加《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请仔细考虑。我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洋洋洒洒三千字,张译写了自己对这部戏的理解,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信中一句“做梦都梦见过自己演许三多”让人心酸不已。最终,虽然没能圆梦,但他得到了男四号“班长史今”这个角色。
张译在整部戏里的表演虽算不上精彩绝伦,但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转业前的那场哭戏,至今被很多人称为经典。
《士兵突击》创下了9%的收视奇迹,张译也凭借此剧渐渐走上“主演”之路。在接下来的16年里,张译演技突飞猛进,一年比一年牛掰。
《悬崖之上》中,他饰演的张宪臣被电击的画面看得观众直呼“心都碎了”。
《一秒钟》里,他的“一秒落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金刚川》中,他的一声嘶吼直接让无数人泪崩。
吴京曾这样评价张译:“他是一个戏痴。”陈凯歌曾给过张译一句评价:“戏比天大”。老搭档殷桃则感叹“张译一如既往的专业,视戏如命”。
张译爱戏,爱到什么程度呢?
为了演好《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瘸腿的孟烦了,他每天瘸着腿在片场走来走去,最后戏杀青了,他的左腿比右腿整整细了2厘米。
拍摄《红海行动》时,刚进组他的腿就骨折了,为了不影响拍摄,他拖着连石膏都没有打的腿,在剧组里奔跑、跳跃、爬坡、卧倒。
拍摄《我和我的祖国》时,为了演出高远遭辐射后的虚弱憔悴,他开始拼命减肥,一天只吃一顿饭,一顿饭就是一根黄瓜。一个月时间里,他瘦了20多斤。身高178cm的张译最后体重不足110斤。
张艺谋曾说过,有一种演员是老天爷赏饭吃,还有一种演员是祖师爷赏饭吃。
“老天爷赏饭吃就是你先天就该干这个,你只要体验好了,你就无敌了。祖师爷赏饭吃是你缺乏一定的天分,但是你又可以干这个事儿,于是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一个厉害的境地。”在张译看来,自己应该属于后者。
的确,从无人问津到名导追捧,有人总说张译运气好,但运气这东西说到底不过是努力的副产品。
每次拿到剧本,张译都会研究一个透彻——梗概出故事大纲、整理人物命运线、理清人物关系线、勾画人物心情状态线,以及创作万字人物小传。在深入剖析剧本后,他还会添加剧本上没有的动作细节。
每扮演一个角色,张译都要去体验生活。比如在《金刚川》中,他饰演一名高射炮手张飞。为了演出熟练炮手的感觉,他就去了部队,接受了长时间炮手训练,甚至连吃饭都在炮台上面。张飞要说陕西话,张译就真的就去了陕西,跟着陕西人学习陕西话,最后自制了一本“方言手册”。
除了体验生活之外,张译还热衷搜集素材。在他写的《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养成了搜集素材强迫症。”
在《追凶者也》里,张译有场吃面的戏被录入了北电教材。吃面被烫这个细节,就来自于他的“素材搜集”。“越是观察生活,就越能深入生活,表演才能越加贴近生活。”因此张译能慢慢褪去表演的痕迹,变得越来越接近于普通人。
张译家中还有很多过去的《人民日报》,每当接一个新剧,他就会将报纸翻出来出来,找到与剧中相应的年份,仔细阅读。
可以说,张译人生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是用努力和坚持换来的。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