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瑶在《大江大河》的拍摄纪实说道,“这部戏我学到最多的是导演对于细节的把控,他不会把他的观念强加于你或者传递给你。但就是现场有哪些地方,觉得不够、不好的话,他会提醒。他首先要求我们的是真诚,这个戏碰到两个这么认真的导演,真的很不容易……”如何找准那个年代人物的感觉,童瑶也曾在采访中透露,导演的提醒和服化道到位帮了不少忙。从《琅琊榜》到《欢乐颂》,正午阳光团队对于细节的专注,一直有口皆碑。《大江大河》能够让观众真情实感地追起来,除了主演的不计付出、到位演绎,当然更有幕后团队的功劳。
细微之处保证了“整体不掉分”
拍摄《大江大河》的想法,在孔笙拍《温州一家人》的时候,侯鸿亮就曾和他提起,但因为版权问题,他们去年才终于“圆梦”。孔笙一直深信,“任何东西,你付出了情感、付出了努力,总有回报。”而对于这部尤为重视的《大江大河》,他们也付出了不一般的努力。先是组织主创观看相关纪录片找感觉,而后该剧的另一导演黄伟还专门买了很多当时那个年代的老照片,给编剧、服装道具做一些参考资料。
“拍什么要像什么”是他们的宗旨。例如剧中一场宋家四口一起吃饭的戏,本来道具拿来了鸭肉、红烧肉,但因为太不符合当时生活实际,被孔笙退掉。
剧中不少戏份启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比如雷东宝每次提议时在场的村民。孔笙也表示,这些周边的群众演员发挥着极大作用,不是主角发挥得好就行,“不在意这个群众演员,一下整体就会掉分”,好在这部戏的群演都很有信念感很给力,演得十分生动真实。
甚至对演员说台词,导演也要他们有合适的状态和气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然打开了国门,人们有一种特别的状态,很兴奋,说话都会提起劲儿。”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雷东宝“小雷家”的这条线,还是以“顺拍”(按照剧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拍摄,可见剧组用心。孔笙说,“那里一开头是一个很穷的小山村,虽然环境很美,但非常穷;然后,它在一步步地变化,比如土坯房变砖房,所有东西不停地在变,美术布景就跟着不停地建。”
孔笙之前执导的《父母爱情》也是顺拍的,他认为,“顺拍的话,演员也会比较自然,从结婚拍到年老,他们有种过了一辈子的感觉”。
辗转多地取景,高峰期分拨开工
47集的《大江大河》,拍摄过程先后转战泾县、马鞍山、北京、南京、上海等近十地取景。剧集虽然是去年2月份开机,但早在此之前,美术团队从2017年10月就开始动工。不是在这些取景地简单摆上富有年代感的道具就行,这部戏在场景上的复杂程度也许你很难想象得到。以美术指导邵昌勇为首的370多人美术团队,高峰时同时分了几拨人马在马鞍山、冶山、宣城、泾县、南京各地开工。因为剧集分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条叙事线,所以综合下来所需的场景也比一般年代戏要多得多。
场景分散在各地,也是剧组想要为剧集故事角色找到最适合的场景。在冶山取景的主要是县招待所、县委县政府、新华书店;马鞍山的主场景是宋运辉进厂后的戏份;上了大学的宋运辉在小学兼职当辅导员,剧组为了这个小学找遍南京,最后找到一个感觉有点类似的中专学校进行了改造。
前期出镜多次的“宋家”,则是在泾县的一个村里面找到的,因为这个房子刚好离村子中心三四百米,正好符合剧中早期宋家因为成分不好,被周边人疏远的设定。但这个场景也少不了要改造,如灶台、堂屋、养兔的棚子等等都是美术组重新搭建的。
找不到合适场景,剧组就自己来建
“小雷家”找不到合适的场景,剧组干脆直接搭建一个。2017年11月,邵昌勇带领团队开始在安徽宣城泾县搭景,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又在2018年1月转战另一片河滩上的荒地。当时,想要拍出冬天感觉的孔笙提到必须要在2月开机,为了提早完成任务,把景建好,《大江大河》的美术班底一整个春节都没休息。他们在大约五、六万平方米的土地上重建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村子。房子是自己建的,树是自己栽的,为了让村子有真正村落的气息,整个美术置景组还不惜挖了一条河。剧中雷东宝第一次邀请宋家姐弟到小雷家讲政策,途径进村的桥和树,就是邵昌勇他们搭的和栽的。除了小雷家,开篇宋运辉喂猪的场景也是新建的。从一砖一瓦,到喂猪的锅灶都是出自美术组的手笔。因为这个场景在山上,美术组还不得不修了一条路,方便摄制组出行拍摄。
而因为小雷家这条线采用了顺拍,还涉及到“翻景”,也让美术团队费了不少功夫。邵昌勇说他们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再到“80年代末”,一遍遍给小雷家“翻景”,从整体氛围、房屋新旧程度、门窗式样都得变……光是大队部和雷东宝家的地面,就从泥地到铺砖再到铺水泥,翻了三次。但他也有遗憾,“如果时间充裕,还能更好”。(文/ 信息时报记者 蔡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