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艺术宫就要拆了
这个由茶色的玻璃、巨大的水晶吊灯
有点挤的座凳构建的“宫殿”
即将消失在时间的尽头
只剩下几代人记忆里一些闪亮的碎片
32年来
这所位于天府广场旁的艺术殿堂
曾是西南地区最高端的文艺地标
大剧场里的1601个座位
承载了成都几代人看演出的回忆
总有新的来,旧的去,不可避免
但我们无法阻止人们对它的怀念
1.
20多年前,从广元旺苍被选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少儿艺术大赛的毛毛,第一次走进了锦城艺术宫。
锦城艺术宫里的水晶吊灯从超高的房顶垂下来,密密麻麻水晶颗颗都极大极闪耀,脚下是水磨石的地,滑滑的。
图/@好想做一个彩虹人
表演了什么她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上了舞台,灯光一打,明晃晃的,根本不晓得下面坐了好多人。
几年之后,毛毛全家迁到了成都,住在离锦城艺术宫不远的梨花街,在那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没再进去过,巨幅的杨丽萍、一场又一场的《暗恋桃花源》被反复挂在锦城艺术宫上的超大广告牌上,但当时上面的价格,贵得让毛毛怯步。
直到工作后,毛毛有了女儿,一次保险公司送了一张儿童剧票,她才带着女儿去看,整个过程台上台下,都充斥着保险公司的激昂,剧情是什么她已经记不得了。
出来之后她又仔细端详着那个极其华丽的水晶吊灯,还是如此的巨大,只是扑面而来的水晶不知道已经掉了多颗,整个灯蒙上了一层时间的昏黄。
2.
H姐的女儿菡菡可以说是在艺术宫舞台上长大的,基本上每一年都登上了艺术宫的舞台, 2007年的时候,杨丽萍与容中尔甲一起推出的《藏谜》,3岁的菡菡作为其中一员在后台和杨老师合了一张影。
那个时候她还不懂,为啥一场演出响起了60多次掌声,不懂杨老师后来为啥不下台,在台上和演员们抱头大哭。
后来几乎每次杨丽萍老师来成都表演都会她都会前去留影。
从比桌子高一点点,到现在早已超过了杨老师的肩膀,14年小女孩儿长大了。
图/H姐
3.
@摔不死的蚂蚁也是在小学时去锦城艺术宫参加汇报表演,节目是大合唱,个子高的她排在最后,想着应该是不可能露脸的。
“可是散场时候,院子里玩得好的小朋友都来接我,带了水果饮料,好似迎接什么英雄。”
4.
陈姐小学那会儿,常被学校组织去锦城艺术宫听安全知识讲座、全市诗朗诵表演,新年音乐会的合唱演出。
5.
作家桑格格在《小时候》里写道她在锦城艺术宫门口喊过苏有朋:
“这件事情发生在11岁暑假的一天。这天天气晴朗,我吃了饭没得事,骑起我妈的菊花26到处耍,居然从420厂骑到了锦城艺术宫这边!
我正在耍骑单手,一辆崭新的中巴车从艺术宫开出来,最后的座位上有一个人打开车窗往外头望了一眼,我大叫:苏有朋——!
苏有朋遭我吓了一跳,连忙把脑壳缩了回去。我猛蹬了几下车子追上去,刚好前面有红灯中巴车就停下来了,我手把着车窗,梆梆梆地敲,很热情地欢迎苏有朋来到天府之国:嘿——!我晓得你是哪个!苏有朋嘛!你把车窗打开!
图据网络
苏有朋只有战战兢兢地把车窗打开了。他看我吊儿郎当地一只手把车笼头,一只手拉着车窗冲他嬉皮笑脸,也陪着笑脸,而且用十分好听的嗓音说着十分好听的普通话:小心安全!
我至今认为他这个人不错,虽然觉得他演戏不咋个。”
7.
@supergirlOLIVE对锦城艺术宫的记忆停留在三四岁的时候在那看《白蛇传》。“一直记得的原因是在看完戏出来,买了双桔色棉拖鞋,我一定要穿着上床睡觉。生活的小琐碎,在回忆里却可以放光。”
7.
小维说以前成都商报和锦城艺术宫主办的周末音乐会她最喜欢,门票已经记不清是10元还是30元了,反正对于普及大众高雅音乐审美还是多好。“偶尔会有国际乐团来,价格稍微高一点儿,但其实真的很划算,一周辛苦后的小惬意。”
董姐对周末音乐会的记忆也很深,她还记得有一次搞活动说要拿出以前的票根,好些老观众把每一期的票根都存了下来,让她特别感动。
8.
第一次去正式去锦城艺术宫是泡姐刚上大学那会儿,去看了一场郑元畅和张艾嘉的话剧《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第一次分清了堂厢和楼厢,知道了谢幕环节还可以和演员交流。
兴奋地冲到第一排,心心眼地望着“江直树”,原来“直树”这么高啊,张艾嘉也算不上阿姨嘛。
11年的时候泡姐冲着江一燕在锦城艺术宫看了《七月与安生》的成都首场话剧:
“那时候还没有朋友圈,会发个微博。当年的微博里我说:安生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但现在已想不起我说的那个人是谁。
而当晚的微博下面,一个碰巧也去现场的朋友,留言说:我一路哭着回家,没人说话没人陪。
似乎,那晚大家回家的情绪都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