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为其疯狂报班,把本该自由快乐的童年安排的满满当当。
甚至在孩子出生前,香港妈妈们就为竞争做足了准备。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27岁的Irene是个怀有五个月身孕的妈妈,为了让肚里的女儿赢在子宫里,她每天都会对着肚子读英语。
问家附近的5、60家幼儿园要报名表,不放过任何机会。
因为在香港,你想去心仪的学校甚至是幼儿园读书就要靠争。
2015年有份报告显示,自行派位的成功率,也就是小朋友能进到自己喜欢的前三名学校的成功率只有42.6%,心仪学校的学位远比他们想的要少,所以必须得争。
当地某幼儿园放出通知星期五可以报名,星期四晚上家长们就已经在门口排队,人多到得靠警察出来维持秩序。
竞争的不仅仅是速度,更是小朋友们的表现力和才艺。
像Irene家的大儿子正宏,就因为缺乏竞争力,1岁半想要去个学前班读书都没幼儿园收。
当初面试时,站在正宏旁边的小女孩就很懂如何表现自己被成功录取,而略显木讷的正宏就毫无意外的落选了。
Irene问小女孩的妈妈是怎么培养她的,对方说小女孩从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上兴趣班了。
这一下让Irene很受打击,觉得儿子现在没幼儿园读就是当年自己太放纵,让他的童年过的太轻松了。
小女孩6个月大就开始上课,而正宏那个时候还在地板上玩玩具呢。
现如今别人家小孩14个月就能把整首字母歌完整的唱下来,正宏却只会说个B。
为了不重蹈覆辙,Irene便有了让女儿赢在子宫里的想法。
现在做好英语胎教,等以后孩子出生,就在床边给她放英文,从小灌输到大,让她尽早适应竞争状态。
身为家庭主妇的Irene说自己没那么高的学历,只懂得比较,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不然就输了。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而其他港妈也是这么想的。
不希望自家小孩输给别人,所以课程越早学越好,兴趣班越多越好,证书一张都不能少,才有争夺名校学位的实力,走上人生巅峰。
因为要进好的大学,就必须要进好的中学,要进好的中学就要进好的小学、好的幼儿园、学前班,以至于一个好的出生月份都显得至关重要。
但港爸和港妈想的不一样,觉得她们太过紧张,太过干扰孩子的人生,就算现在读名校门门拿高分又怎样,未来工作一定会比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般的人好吗?
花6万块卖一套教材真的会有同等价值的回报吗?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真的有道理吗?
说不准只是那些教育机构的营销手段,而我们就傻乎乎的被洗脑了。
即便港爸心疼小孩过早上课,但港妈一句“那输了你负责吗?”就把他们怼的哑口无言,只能乖乖跟在背后帮着一起训练小孩。
芭蕾、画画、唱歌、小提琴、田径等等,你能想到的兴趣班都有可能是个不到5岁小朋友正在上的课。
在舞蹈班上,主持人问有多少人要上3个以上的兴趣班,在场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举了手。
他们可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么多东西,父母让学就学了,但他们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累不累。
就像父母总对他们说“努力一点” 、“快一点”。
但他们最喜欢听到的是“不要再温习”了。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为了知道小朋友日常生活到底有多辛苦,TVB专门请了两位明星嘉宾去分别体验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的生活。
在拥有两个上幼儿园女儿的家中体验的嘉宾,从8点去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就不断在路上问她这个英文单词什么意思,那个英文单词怎么读。
连在车上吃早餐的也要被逼着学认字,就差没在上厕所的时候要她边读书边方便了。
12点幼儿园放学,妈妈拉着她去公厕换校服后,匆忙赶往另一家幼儿园上学。
一天读两个幼儿园在港妈眼中并不稀奇,一般全日制幼儿园,小朋友下午都是在午睡不会学习,很浪费时间,而读两个幼儿园就能保证孩子一天6个小时的学习。
1点15分准时到下一家幼儿园上学,放学后依旧不回家。
去国家教练那儿学游泳,上完游泳课去学电脑编程,嘉宾不明白大学要学的课程为什么幼儿园就要学。
行程到这儿还没结束,晚上7点还要去上跳舞课。
9点回家开始做两家幼儿园布置的作业,妈妈还会在一旁用计数器规定她们在限定时间内写完,一直到10点多才能去睡觉。
而在这期间,嘉宾别说去公园玩的时间都没有,连个公园都没经过过,累到坐下就不想动。
妈妈知道孩子辛苦,在没做父母前她也觉得这样对孩子很变态,但真正做了父母就能理解为什么。
她给自己两个上幼儿园的女儿报了6个兴趣班,就是不想她们以后后悔。
很多成年人回想学生时代的遗憾,总有人说如果自己有一门才艺就好了,如果当年家长逼自己一把就好了,而她现在就是给女儿们机会去学。
同样被逼到想哭的男嘉宾,体验的是2年级小学生的生活。
男嘉宾所在的学校规定,在校内只能说普通话和英语,包括休息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和清洁工也必须遵守。
嘉宾一下适应不了,讲了几句粤语,就被女同桌提醒了几次。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上英语课老师会拿出一块电路板让大家接亮灯泡。
音乐课玩节拍游戏玩不过小朋友,课间游戏环节是编程计算,下午又上日文课,光是学校里的课就已经让他吃不消了。
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爸爸为了确保小孩能读到心仪的学校,学习、体能、面试样样抓,4点带他去上面试班,5点上田径课,7点上绅士淑女礼仪课。
晚上9点半到家,萨克斯老师已经在家等着了,10点半困到睁不开眼的男嘉宾又开始做学校布置的作业。
成年人都难以接受的高压生活,小朋友却在每天经历。
有相关机构做过调查,38.3%的受访小学家长表示孩子每天娱乐时间不到1小时,有19.1%的小孩没有娱乐时间。
2008年有8成小朋友觉得过得开心,而到现在只有5成。
家长们总是爱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强加在小孩身上,而不是用小孩自己觉得有用的、好的、开心的方式去让其成长。
不少小孩因为要不断满足别人的期望,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开始放弃。
37岁的高级秘书Sharoni,原本她跟其他家长一样,为让5岁半的儿子Luffy上名校,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考各种资格证。
名校是读上了,但她发现儿子并不开心,也越来越抗拒学习。
她这才意识到,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是怕输了自己的面子。
就像小孩过生日开始流行在酒店办生日会一样,小孩其实什么也不懂,就是家长们在背地里比较,谁家去的酒店高级、谁家生日蛋糕大、谁家现场氛围好。
现在又比谁家小孩兴趣班报的厉害,谁家证书考的多,谁家学得早。
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竞争,孩子累,家长也累。
难怪会有这么一句话,要想在香港活得潇洒,一不要买房,二不要生小孩。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我觉得很多家长都误解了“赢在起跑线”的意思,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的赢,并不是要孩子学会十八般武艺,而是培养一个好的人格品质。
家长总教孩子要赢要赢,但从没告诉他们别怕输,可能一次小小的失败就会把他们打击到崩溃。
不是每个小孩的性格都适合从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去跑的。
虽然“在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这种话挺傻缺的,但我真觉得每个孩子在童年时就该享受自由和快乐,没必要去承受那些本不该有的压力。
以前我们总劝孩子要多读书,现在我们劝家长放过小孩,没有比较就没有输赢。
不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变奢望的记得点好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加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