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明星动态 • 正文

天天娱评|《我本是高山》,一部有力量的作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文|张莹



散场的灯光亮了,我们坐在座位上继续看着片尾字幕旁边的纪录片片段,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山英,你考上大学了”久久冲击着、感动着现场的观众——

我买了《我本是高山》上映第一天的第一场票,我旁边坐着两个大学生。

我问他们为什么来看这部电影,他说本科时听到过张桂梅的事迹。

电影放映结束后,我问他们怎么样?

他们说挺不错的,很感动——他们是山大机械专业的研究生。



这部电影刚一发表海报就让人期待了,海清的造型完全模仿张桂梅的言谈举止,可谓形神兼备。

电影开头,摇曳的手灯,张校长蹒跚着查看教室。

推开窗户,山风习习,远处的高山映衬着张校长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神。

这是一所张桂梅为了让山村女孩走出大山开办的高中女校。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她们对前程茫然无知,她们的脸上有未经雕琢的晒斑。



张校长清楚地知道,不上学对她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她们欢喜四散在集市、网吧时,被一个个“抓”回了学校;

当她们被家长带回家辍学时,被张校长“抢”回了学校;

当她们有着读书的渴求时,被张校长“留”了下来——

女校高中是由这样一些女孩组成,山英山月姐妹俩是这些女孩中最打动人的一对。

山月是姐姐,学习成绩很好,结果回家奔丧之后,就没有返回学校,而是被迫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花季年龄就当了妈,生下娃三个月,被丈夫酗酒后家暴打死。



这时影片中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现在眼前:

张桂梅跋山涉水来到山英山月的家里,灰暗的镜头色调,映入眼帘的红色囍字和对联格外刺眼,让观众心里咯噔一下。

一个女孩的命运就这样不可遏止地滑向深渊,山月在房梁上写了的那句话“我本是高山”是她最后的倔强。

山英在即将高考时,又被父亲和哥哥催着回家。

山英被保护了下来,最后考上了大学。

张校长和同事隔着大山,晃着手电给山英报好消息,山英提着马灯回应着——

在黑暗的大山山谷两边,两个小小的灯光那么微弱,又那么明亮,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

山英提着灯,喊着姐姐,电影里她哭得稀里哗啦,屏幕前的观众眼泪也夺眶而出。



海清在表演上下了功夫,她为了塑造张桂梅,据说花了两年时间去模仿。

电影用很多篇幅表现张校长的性格特性,诚如现实中的张桂梅如若稍微有一点点退缩、一点点犹豫,就完成不了把2000多个女孩送出大山的壮举。

比如,电影中张校长强迫女生剪发,因为学习本身是艰苦的,需要心无旁骛,需要意志力和信念;

电影中,张校长没有讲太多家国情怀,而是反复强调,念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出路,是让自己能够对命运说不的出路。这一点朴素而扎实,没有空洞的大道理;

还有的学生在她困境中填补数学老师的空缺,后来怀孕想要离开,张校长显出内心的不悦。



塑造一个立体的英雄楷模形象,仅凭一个单纯好人人设是不够的。

现实中的张桂梅,虽然身躯弱小,却时时呈现出异于常人的气势。

她搂着哭泣的女孩说“我来负责,全部我来负责”,这是电影结束小窗口里呈现的真实张桂梅。

她像一座真正的高山,充满自信、带着一丝强悍、果决果断。

她坚信自己的选择,她有明确的方向感,她不但充满力量地推着女孩们越过高山,去看外面的世界,也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为了增加人物的戏剧元素,电影固然多了一层艺术化的“滤镜”。

英雄楷模对信仰的坚定,植入了几分儿女情长:

片中,张桂梅每次处境艰难时,都是靠回忆去世的丈夫来获得精神力量。

高山不是普通人能攀上的,也许这是人物原型的初衷,却绝不是她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男孩看完《我本是高山》,录了一段视频感谢恩师:

“我有张桂梅一样的老师,很严格,做错题就用戒尺打我们,说现在打在你们身上的是木头,不学习将来就是苦头,学习让我从绝境中爬出来。有个故事叫愚公移山,移山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移动山,另一个办法是移动山里的人,张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愚公,直到今天我仍然想起半山腰的村小,窗外是漫山遍野的洋甘菊,我和同学在教室里读《美丽的小兴安岭》,读书声通过山里的风,传到外面的世界,现在明白了,那是老师希望我们走到的世界。”

让更多的孩子,感恩高山般的恩师,让更多的人,成为“愚公移山”的参与者,这是文艺创作的力量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明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