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明星动态 • 正文

马季小演员(马季先生原来是北京新华书店的职工业余相声演员)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的原名叫马树槐,1956年进入专业剧团时,正值我国放映一部匈牙利出品的故事片《牧鹅少年马季》,这部影片在当时影响很大,马季看了也很喜欢影片的主人公,影片中的马季就是一个十分幽默滑稽的角色,所以马季取此名后,观众非常喜爱。

马季先生原来是北京新华书店的职工,业余相声演员。1956年正式拜侯宝林为师,当时正赶上喜剧片《牧鹅少年马季》上映,就取艺名叫马季。他的弟子赵小林,取艺名“笑林”,是绝妙的笑星之名。

据马季先生回忆,他的“马季”艺名是由侯宝林先生最后拍板决定的。

侯先生虽然对徒弟要求很严,但也鼓励我们超过他,从我一进团,他就鼓励我业余时间写相声,不能一招一式全照他们学,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更支持我们创新,对社会生活更加敏感。老师鼓励我们把见到想到的事物马上写出来。那时都是我们写成坯子,念给侯先生听,他告诉我们这儿怎么改,那儿怎么抖包袱,改完就排练,然后就上电台录音,及时得很。

侯先生不光教我们学艺,还教我们艺德和人品。艺德讲的是要给别人留饭,旧社会的艺人门户之见比较厉害,前面的演员把后面演员节目的笑料给刨了,让你后面没法说。建国后,侯先生在徒弟当中强调要特别讲究艺德,不能光顾自己。关于做人,侯先生有一句名言:“相声演员绝不是生活中的小丑。”他在自己创作的段子里刻画了很多反面人物的形象,如《夜行记》中的小市民,《离婚前奏曲》中玩世不恭的主人公,《戏剧杂谈》中的戏剧博士,《三棒鼓》中的江湖艺人等,都十分可笑和逼真,但这绝不是侯先生生活中的形象。

侯先生非常端庄、严肃。他把相声分为四大块:卖、帅、怪、坏,他把自己归在“帅”这一类。上台对观众要非常热情,有礼貌,使观众看你一眼就有服气的感觉。而小丑则会令人厌烦。侯先生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做生活中的小丑,稀稀拉拉的东西全不能带到台上去。实际上,他就是这样做的,他对于那种台上台下形象不分的相声演员是十分厌恶的。

还有一次,侯先生训斥我的师兄杨子阳,他是西南铁路文工团派到说唱团学习的,与我作临时搭档,我们排练侯先生拿手段子《空城计》,还有新创作的《跟谁结婚》。

老师把我们叫去看看情况。杨子阳那年29岁,学习很刻苦,但灵性不够。

我们刚说了几句,侯先生就喊“停!”对杨子阳说:“你什么时候回去呀?”

“团长说有急事会给我写信,现在让我继续学习。”

“你给你们团长写封信,就说是我说的,你别吃这碗饭了,你吃不饱!连话都不会说!”

我们回到屋里,杨子阳“哇哇”大哭。我只好劝他,“老师这是严格要求……”

虽然当时团里规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四位都是我的老师,每位老师都给过我指导,但是,我受侯先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1957年,巡回演出中的一天,侯宝林先生突然对我说:“你这个马树槐呀,绕嘴,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不仅在台上表演要响,名字叫起来也要响,这样人家容易记住你,你改个名吧,换个艺名。”

我当时想,名字也得有时代色彩呀。叫什么好呢?我想了好几天。当时北京的电影院里正在放映匈牙利影片《牧鹅少年马季》!这是部喜剧片,风靡全国。主人公牧鹅少年“马季”,机智勇敢,非常招人喜欢。于是我决定:借人家点儿仙气儿,就用“马季”当作我的“艺名”。把这个想法跟侯先生一说,侯先生一听说:“好,这个行。”他欣然同意了。就这样,在我艺术生涯的前期,“马季”就成了我的艺名。但是平时侯先生还是称他为“马树槐”

马季先生有四位老师---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和郭全宝。 郭全宝对待工作执著追求,对待生活简简单单,对待朋友却是真诚火热。郭老平易近人,跟比自己年轻的徒弟们在一起,名义上是老师,实际是平辈兄弟,给了大家很多的关怀和温暖。在上个世纪生活困难时期,大家的生活都不好,几乎每天都有吃不饱的感觉。郭老经常拿出本不富裕的自家粮票接济大伙儿。他时常下班以后骑着自行车到各处找东西吃。有一次他跑到闹市口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买了两个馅饼(1人只能买2个),他吃了一个拿回一个。刚走进楼门就喊:“马树槐(马季的原名),快来吃馅饼,我发现一个卖馅饼的好地方,油大着呢!”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明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