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明星动态 • 正文

陈冲个人回忆录《猫鱼》出版,尝试拼接“漏网之鱼”般的记忆碎片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猫鱼,也叫“毛鱼”,是上海话,菜市场上出售的漏网小鱼。这些小鱼通常没人吃,有心人搞来喂猫,“猫鱼”的名字也就更理所应当了。

《猫鱼》,是演员、导演、作家陈冲的个人回忆录。选择“猫鱼”这个标题,陈冲必然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她在书最显眼的地方写下一句话:“随着以后猫粮的出现,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消失的不只是猫鱼,还是记忆。而陈冲的《猫鱼》,就在尝试拼接这些“漏网之鱼”般的“记忆碎片”。



医学世家走出的电影明星

陈冲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医学世家,祖辈和父辈出了多位成就卓著的医学家。她的母亲张安中(1933—2021)是我国著名药理学家、神经药理学家,1951年考取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出国留学的资格,这也为陈冲后来去美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生活中,张安中是一位开明的母亲。她没有强迫女儿陈冲走从医的道路,而是支持女儿从事自己喜欢的文艺工作。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陈冲喜爱读书,学过钢琴,也学过手风琴,经常参加学校的话剧、音乐剧表演,在学校里小有名气。

《猫鱼》中,陈冲用了很大的篇幅回忆母亲,回忆儿时。她甚至从外公和外婆的相遇开始,写母亲的成长背景,写平江路的老房子,写自己成名前后与母亲的点点滴滴,一直写到母亲去世。陈冲说:“有时醒来,我会片刻忘记母亲已经不在,清醒过来再次震惊——确实永远见不到她了……母亲将存在于万物中——这个想法给我带来安慰。”

除了在药理学领域的成就,张安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才华,她喜爱读书和音乐,品味非常好。她甚至把“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编成一本剧本,拍摄了一部动画片。也许陈冲日后对于电影艺术的热爱,也是由她这里传承而来。

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到陈冲就读的中学挑选演员,当时14岁的陈冲是学校射击队的主力队员。她身上裹着一件军大衣,裤子上落着灰尘,手里还提着一杆步枪,走路风风火火,这一形象给上影厂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后,陈冲就接到了上影厂发来的复试邀请并顺利通过,由此进入上影厂,开始一边培训一边读书。

机会马上就来了。1976年,谢晋导演筹拍电影《青春》,去上影厂挑选演员,陈冲得到了试镜机会。面对一众强有力的竞争者,陈冲的表演可以说特立独行:她表演了一段快板,并用英文背诵了《为人民服务》。或许正是她这种独特的表演和机灵劲儿,给面试官留下了不寻常的印象,让她最终被谢晋定为《青春》的女主角。

谢晋导演的提携,为陈冲的电影之路打开了大门。她在《青春》中饰演哑妹,崭露头角。两年后的电影《小花》,更让陈冲一跃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顶级流量明星,她也凭借赵小花这个角色,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要知道在那时,一部优秀电影所引发的轰动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年仅19岁的陈冲在《小花》中的表演清纯自然,以超高票数斩获影后,同时也成为百花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后。


陈冲一夜成名,这位仅仅19岁的姑娘,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爆红所迷惑。她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与方向。1981年,她选择在自己最风光无限的时候急流勇退,赴美留学。她决定在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学习电影制作,追寻自己在好莱坞的梦想。在美国期间,陈冲自力更生,靠做兼职和获得奖学金维持生活。

但追梦的路,往往是曲折和坎坷的。好莱坞是最典型的名利场,当时无数明星冲击好莱坞,大都铩羽而归,更何况是一个刚满20岁的小姑娘呢?



从“小花”到“末代皇后”

陈冲在好莱坞的发展非常不顺利,在中国她是最顶流的明星,可是在好莱坞,“陈冲是谁?”作为亚洲人,想在好莱坞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恐怕比登天还难。首次出演好莱坞电影时,陈冲只有一句台词,但她依然没有离开。

1985年,陈冲回国过春节,那一年她再次进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24岁的她受邀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1986年,她被意大利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在停车场发现,受邀主演美国电影《大班》。

在美国经历了整整七年的低谷之后,1987年,陈冲迎来了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机——在中、意、英三国合拍的《末代皇帝》中饰演末代皇后婉容。这部电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从筹备之初就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导演贝托鲁奇怀揣着对历史的敬意,在众多演员中寻觅着能够完美诠释婉容这一复杂角色的人选。在层层筛选中,陈冲凭借着出色的表演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脱颖而出。

最终,《末代皇帝》获得了9项奥斯卡大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赞誉,也让陈冲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


镜头背后的写作者

在《猫鱼》中,陈冲回忆,在拍摄《末代皇帝》时,她自己的婚姻也正濒临崩溃,或许是这样的现实让她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与婉容深深共鸣了。

“虽然我没有跟任何人流露,甚至连自己都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但是贝托鲁奇感觉到我潜意识里的这份伤心和脆弱,他只需为我的潜意识挖开一条渠道,让它自然流淌出来……在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浑然天成,这便是他的才华。”也许是贝托鲁奇的“刺激”,让陈冲意识到“导演的魔力”,从此她种下了自己做导演的种子。

1995年,陈冲出任柏林电影节评委,由于看到很多没有意义、缺乏价值的电影,她决定自己编剧、导演。1997年,她首次执导影片《天浴》。这一年,她已经36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些都促使她想要通过电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另一方面,陈冲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渴望以导演的身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展现她对人性、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她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些女性在时代环境下的命运和挣扎。

从平江路的小囡囡到“小花”,再从《大班》到《末代皇帝》,最后到《天浴》《英格力士》,陈冲是演员,也是导演,其实她还是一名优秀的作家。陈冲很小就开始发表作品了,但也许是她的影视成就太高,人们渐渐忽略了她写作者的身份。



《猫鱼》算得上陈冲作家身份的见证。导演姜文在没看过陈冲的戏的时候,就读过她的文章。姜文评价陈冲的文字——“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苦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天生丽质那种,甚至跟她说话都不是一股劲儿。陈冲的文字源自她的感受力和审美。那股劲儿更像她的眼神儿和笑容。是笑容,不是笑声,尤其是她肉笑皮不笑的时候。”

《猫鱼》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陈冲的诸多人生经历和感悟。从上海童年的老房子,到异国他乡的生活;从少女时代《小花》剧组的故事,到《末代皇帝》《太阳照常升起》等电影的银幕背后;从祖辈的往事,到父母、哥哥等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在书中,陈冲以细腻且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她的童年生活。父亲会带她去游泳,在她穿着崭新的大红色泳衣时将她放入深水,让她挣扎,在紧要关头又像老虎叼虎崽那样把她拎出水面,使她学会了踩水。父亲也会带她在华山医院周家花园的小湖里划船、拍照,那时的“妹妹”会换上干净衣服,扎个翘辫子……

书中也记录了她感性和脆弱的一面。提到在吹肥皂泡时,肥皂泡转瞬即逝让陈冲的快乐里总是带着一丝感伤;对于爱情,陈冲认为失恋的痛苦往往在于失去了爱,而不是失去了某个人。《猫鱼》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一个丰富而真实的陈冲,以及她所经历的那个时代。

陈冲笔下的“猫鱼”,象征着消逝的童年,象征着本性中被遗忘或隐藏了的角落……她以“猫鱼”为题,一方面是贯穿她的上海回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个体力量虽如猫鱼般渺小,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作为作家,陈冲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语言,也不屑于去堆砌浮华的词藻。而作为明星,陈冲并不介意观众、读者闯入她的生活中,更不介意大家去结交她的家人、朋友。她笔下的《猫鱼》充满清与真,她甚至在邀请你我,去体验、去经历她的整个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明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