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转型关口 激发创造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综述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开栏的话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个领域,336项重大举措,会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被国际社会誉为当今世界“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引领中国实现历史性巨变。
为全面展现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华社从1月1日开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司法、党建、国防等重点领域改革播发系列综述。即日起,新华社开设“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栏目,集中推出报道。《跨越转型关口 激发创造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综述》为开栏之作。
新华社记者 韩洁 安蓓
“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宣示了中国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
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是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顶层设计,是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要判断,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代不断向纵深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深化改革中让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5年多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力保障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国资国企改革“设计图”“施工图”逐渐明晰;财税金融改革不断纵深,营改增、个人所得税等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
“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扎实落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在深化改革中书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答卷、提振世界经济发展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不惧风险挑战保持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0多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78位前移至第46位,新登记注册企业日均超过1.8万户,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改革带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于能够在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不畏艰险并不断开拓创新。中国坚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并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仅将积极推动中国发展,也助力全球经济提振信心。
世界大变局,中国大发展。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续写未来中国奇迹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助力。
改革越深入,矛盾越凸显,越要从更高层面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面向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新时代,不是缓改革,必须加快推进;不是小改革,必须全面深化;不是虚改革,必须啃硬骨头;不是假改革,必须落地有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
大力简政减税降费,严格保护产权,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扎实举措昭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脚步更加坚定。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才有动力。
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唯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跨越转型关口,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