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头条 • 正文

安吉农民成改革先锋 “这条路余村算是走对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这个安吉农民为何能成“改革先锋”?竹林中寻访鲍新民——

  “这条路,余村算是走对了”  

  一个山里的农民,能成什么大事?

  的确,连鲍新民自己都说:“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只能巡巡山,看看林。”

  去北京领“改革先锋”奖,已是20多天前的事了。生活归于平静,每天清晨,鲍新民依然会沿着村里新修的“两山”绿道,去看那片苍翠绵延的竹林,还有林下蓬勃生长的中草药作物。“两个小时走下来,浑身热乎乎的!”面对记者,他搓了搓手,羞涩一笑。

  鲍新民虽然不是什么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但只要提及,他曾当过安吉天荒坪镇余村的党支部书记,许多人又会异口同声地说道:“哦,就是他啊,真了不起!”

  “这么大的压力谁扛得牢?他顶住了”

  ——前村主任陈长法

  都说时势造英雄,这话放在鲍新民身上,再合适不过。

  在村两委办公楼内,记者遇到前来办事的陈长法。同样都当过村干部,但陈长法任村主任时,恰是余村人“富得流油”的时候。“1985年,我们村又新开了两个石矿,办了一处水泥厂,大家赚钱的劲头足啊。”他说,当时,石矿就是余村人的金饭碗。

  但是,18年后,担任村主任的鲍新民,却得亲手砸掉这只金饭碗。

  “开矿挣钱血债太多,而且严重破坏环境,吃的是子孙饭,不长久!”如今73岁的陈长法忆起当年,历历在目,“当时,开山炸死人、石头压伤人是常事;活着的人虽然赚了钱,却整天生活在石灰与烟雾中……”

  2003年、2004年,在我省建设“生态省”和安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背景下,余村壮士断腕,一举关停所有矿山和水泥厂、石灰窑。这意味着,大家走了20多年的开矿致富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当时,很多村民想不通,很怨愤,认为关停石矿,老百姓就没饭吃了。各方压力,排山倒海地向村干部们袭来。

  “最难熬的,是关停矿山后的那一年。”鲍新民说,余村人富裕惯了,但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骤减数千元,集体经济也从300多万元跌到20多万元,“没了矿山,余村人怎么办?花了几万元买的拖拉机,要扔掉么?人人来责问,我也很苦恼。”

  1992年就当村主任的鲍新民,觉得从来没有这么艰难过。他向来不善言语,心里郁闷时,话语就更少了。村里有棵老银杏树,愁得不行时,他就站在树前沉思。一时间,白头发冒出来了。

  陈长法指指鲍新民,对记者说:“这种压力,谁扛得牢?但他顶住了!”

  “在余村发展的关键节点,他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村主任俞小平

  历史的意义,往往要回头看,才会更清晰。那时余村人的纠结,亦映射着浙江的发展之变。

  迈入新世纪后,作为经济大省,浙江率先遭遇“成长的烦恼”,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此,2003年,省委确立“八八战略”,明确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一首绿色发展的序曲,开始在浙江大地谱写。

  关停风波过后的余村,表面虽然平静,但村民心中关于新生计的诘问,从来没有消停过。“那时,谁敢当这个村支书?”陈长法说。但2005年5月,老实肯干、一心为民的鲍新民,却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傻是傻了点,但总得有人挑担子。”鲍新民低声说。

  转折,发生在3个月后的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得真及时!他一句话,就为余村发展定下调子,我们再也不必瞻前顾后了。”说起这,鲍新民的声调明显高了几度,“他听我汇报了余村主动关停复绿矿山的做法后,立即肯定道,‘你们下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点醒了余村人。此后,鲍新民自信多了。他带领全村人民,一边悉心呵护绿水青山,提升村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一边兴办集体企业,鼓励村民开办竹凉席、转椅等家庭作坊。很快,勤劳的余村人走出迷茫,踏上了新的创业大道。

  “当时还没绿色发展的说法,现在想来,余村这些年的探索,就是绿色发展。”鲍新民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

  现任村主任俞小平对记者说:“在余村发展的关键节点,鲍书记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把村庄引领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来。全村人民都很感激他、信赖他!”

  “只要认定的事,他就会闷头做下去”

  ——侄女鲍露敏

  连日阴雨,竹林雨雾弥漫,仿若仙境。在竹林间巡查的鲍新民,时不时停下脚步、弯下腰来,看看林下种的200多种中药材。

  “2011年,两届村支书当满后,我就主动提出不当了。主要是余村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有文化、精力和思路的年轻人来担当。”鲍新民说。

  更意外的是,两年多前,鲍新民又辞去镇农办的工作,加入镇集体所属的天林服务总公司,成为一名林业管理员。

  目前,“天林”已流转入镇里的1.5万亩山林,其中余村的就有6000多亩,并已发展林下经济500多亩,而他恰好负责余村山林的管理。“很踏实,因为能更近距离地守护余村的绿水青山了。”他说。

  “我伯伯是个很实在的人,从来没有花言巧语,但只要他认定的事,就一定会闷头做下去。”25岁的侄女鲍露敏说。

  13年来,包括鲍新民在内的历届村干部,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开辟余村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2015年,他们再次下定决心,关停存在污染隐患的工业企业和家庭作坊。只是这一次,余村人再也不纠结了。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根植于他们的内心。

  而鲍新民和全村人悉心守护的这片“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2018年,余村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参观者和游客达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4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4688元。2018年9月它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这个浙北小山村的绿色蝶变,已化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范本。

  “再过两三年,余村的‘两山’效应会更明显。当前最重要的是不断丰富业态,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尽管不是村干部,但对余村的发展,鲍新民始终关心。

  他期待的新业态已有试水。2019年1月1日,当地电信部门在余村开出一个时尚温馨的 “幸福驿站”。驿站集智能家庭生活、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众多体验者的脚步。

  上月,鲍露敏放弃了县城的工作,回村参与“幸福驿站”的管理。“余村的曾经,靠的是伯伯这辈人;它的未来,应该由我们撑起来!”女孩如是说。

  听到这话,鲍新民点了点头,眼里满是笑意。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社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