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雨绸缪到枕戈待旦——多方联动应对超强台风“山竹”来袭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从未雨绸缪到枕戈待旦——多方联动应对超强台风“山竹”来袭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叶昊鸣
2018年9月16日17时,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登陆,鼎盛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面对来势汹汹的“山竹”,人们不禁发问:天灾“凶猛”,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未雨绸缪——“把10级的台风,当作12级来准备”
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把13项与应急有关的职能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起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体系。
接到台风“山竹”预报后,应急管理部首次启动二级响应,部领导24小时值守,会同各部门每天两次研判分析。组织消防队伍迅速投入备战状态,派出工作组分赴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广东、海南、广西指导防台风工作。同时,提前将以上三省区救援力量调动到重点防御区域,部署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消防及应急救援队伍待命增援,各地各部门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阳春,是台风“山竹”过境后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城区内漠阳江干流水位一度涨至16.56米,超出警戒水位3.16米,离1981年的历史最高水位只差0.18米。洪水中,上万名群众受灾,逾千人被洪水围困。而正是在这样的险情中,阳春市交出了一份无人死亡的圆满答卷。
在接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后,阳春市民政局于9月12日10时启动了防御台风救灾应急响应,落实了应急值守、转移安置、排查防范和物资储备等工作,确保灾难来临之际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屋住。
民政部门如此,各个部门亦是如此。
气象部门从9月11日起便开始向三防指挥部汇报台风动态,14日起开始发布台风及暴雨预警信号12次,发送公众预警短信17万人次;三防部门启动联合值守制度,市委副书记、市长、三防指挥长每日就台风动态进行会商研判;人武部、武警、消防等救援部门启动24小时轮值制度,各个村、镇救援力量提前到位,确保在10分钟之内完成人员和物资集结,开展救援行动……
枕戈待旦——“台风来的时候,睡觉成了奢侈品”
时至午夜,室外暴雨瓢泼,室内仍旧灯火通明,屏幕上显示着气象部门传来的实时数据——这是台风“山竹”过境之际,记者在阳春市台风应急指挥中心内看到的情景。
这样的情景与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建立的台风每日会商研判机制密不可分。台风影响期间,应急管理部会同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每天两次在部指挥中心集中研判分析,并将指令传达到各地台风应急指挥中心。
台风来临之际,阳春市各部门接到了市委市政府通知:全体工作人员休假取消,全部返回工作岗位,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每小时向上级汇报一次台风动向、距离、风速和未来的趋势……
狂风过后,暴雨来袭。9月17日,“山竹”带来的暴雨在整个阳春市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尽管防范措施齐备,但仍有不少群众在洪水中被困,情况危急。
阳春市应急指挥中心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各方救援力量迅速反应展开行动。武警、消防和民兵战士们冲到了抗灾第一线,在长达40个小时不眠不休的救援过程中,战士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被蚊虫咬到伤口红肿溃烂依旧奋勇向前。
在统一调度安排下,各方救援力量转移被困群众数千人,及时为受灾群众送去了必要的生活物资,为“山竹”的应急救援工作交上了一份圆满答卷。
多方联动——“大灾之中,方显大爱”
虽然当时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还尚未挂牌,但一套分工明确、高效有序的应急管理制度的作用已经悄然显现。
从之前的条块分组、各自为政,到如今的统一指挥、高效部署。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带来的是集专业风险防控、危机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善后处理等跨部门联动机制的逐步建立。
在抗击“山竹”过程中,应急管理部担负起了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调拨救灾物资、发布灾情信息等多项工作,给地方抗灾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支持。
从中央到地方,新型应急管理制度的作用一展无遗。在抗击“山竹”过程中,阳春市三防指挥部一方面不间断收集气象部门发来的信息,及时进行会商、研判,一方面将研判成果下发到各成员单位,结合应急预案进行下一步行动。
到2018年9月21日,阳春全市基础设施抢修已基本完成,全市范围内基本恢复供电,工业企业复产率达97.3%,农业、畜牧业、渔业复产率均达70%以上。
“联动”所连接起的不只是上下级部门和同级各部门,还有国家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在风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援队、志愿者们和政府力量一道挥汗如雨、清障开路;企业家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送去物资;普通百姓互帮互助,在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在阳春市委市政府发出的感谢信上,人们能看到政府单位,看到武警、消防、海军,也看到了民间组织和救援队,甚至是一家家普通企业、餐厅、诊所的名字。
这一刻,集中迸发出团结一致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