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晓:航拍北京为历史留影
俯拍古都
大兴国际机场马文晓摄
中轴线 马文晓摄
杜娟
早晨5时,一片漆黑,闹钟准时响起。
与之前无数次出发并无二致,摄影师马文晓又要开启他的航拍之旅。前一天稍晚时,他才从重庆飞回北京,而为了拍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他连家也没有回,直接入住工地,那种拍摄之前的兴奋,很容易让他联想起自己18年前首次航拍就扎根心底的念头——航拍很酷,也始终与危险相伴。
1.空中拍北京
在京城摄影圈,马文晓以空中俯拍北京而知名。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有闻名于世的故宫、景山、颐和园,北京的中轴线,也有鸟巢、中国尊、五环路、六环路……十几年来,这些俯拍照片,不仅为国内各种大型展览、画册所使用,更到德国柏林展出,使世界人民从全新的角度欣赏这座古朴与现代交融的中国大都市。
说起航拍,马文晓不会忘记18年前的第一次空中拍摄。
那一年,北京申奥,五环路建设如火如荼,西、北、东五环已经连通,雄姿初露。作为五环路建设企业——北京首都发展集团的一名企业管理者,马文晓迫切需要清晰的工程照片,能够将五环路的整体风貌呈现给世人。那时候,航拍机还不普及,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照片,马文晓想过各种办法,起高杆车,爬塔吊……所有方法都用上了,但总是因为高度不够,无法拍出最理想的图片。
“如果能以航拍的视角记录下北京,拍摄出最美的五环,那此生也无憾了。”马文晓想。
这时,六环路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建设占地涉及到北京沙河机场的拖机道,马文晓开始与沙河机场打交道。每次看着沙河机场的小飞机上天空中盘旋,马文晓就幻想自己也坐在上面进行拍摄。有一天,他遇到了机长老杨,并把自己的想法向他说明,“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向空管部门申报,配合你们拍摄。”没有想到,老杨很痛快地答应了他。就这样,第一次拍摄的时间约定了。
“懵懵懂懂起飞,晕晕乎乎落地。”回忆起第一次航拍经历,马文晓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当时,他们乘用的是一架美国生产的罗宾逊R22型微型直升机,机内空间狭小,只有两个座位,拍摄的时候,他的半个身子被吊在机舱外面,听着螺旋桨飞速旋转的“隆隆”声,马文晓兴奋大于恐惧,每一个瞬间的风景都在变化,这是地面摄影所不能体验的感觉。从此,他找到了记录这个美丽世界的新途径。
当直升机越飞越高,强烈的颠簸,让马文晓的头开始发晕,眩晕的感觉让他把兴奋和害怕都忘了。“咱可不是玩来了。”他提醒自己,克服心理障碍端着相机努力眯起眼睛朝窗外瞄准,可是取景器里哪有五环路的影子?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取景器去找景,等他终于辨别出了方向,飞机却不等人,早已经转了头。他央求驾驶员再飞一次,这次好不容易对准了拍摄目标,又因飞机速度快,错过了按快门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多位机长都成了马文晓长期的朋友,配合默契——拍摄需要的飞行速度、转弯坡度、保持高度等技术要求都非常熟悉,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也很好地保证了拍摄效果。
2.与路结缘 与桥相伴
马文晓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78年春天,他和200多名年轻人一起,坐着长长的铁皮闷罐火车,从河南汤阴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投身于北京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绑钢筋,刨木头,搭架子,开汽车,拌和混凝土,这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在最基层做结构,铺路面,装道牙,安装隔离带……练就了一个好身板儿。1983年,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组建北京城建集团,马文晓干起了文职,扛摄像机,摇笔杆子,拍摄照片,他干得也得心应手。
马文晓至今还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他与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合影。照片中40年前的马文晓还是个毛头小伙儿,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而他背后的建国门立交桥和北京二环路那时是全国最拉风、最有现代文明味道的城市道路。为此,30年后的一天,他专门为拍摄二环路做了一次飞行,当飞到建国门上空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建国门立交桥的全貌,苜蓿叶式的桥身在空中看上去宛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十字飘带,优美、瑰丽,让他眼前为之一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市第一条环城快速公路二环路正在建设中,作为大型路桥企业的宣传人员,马文晓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胸前挂着照相机,走走停停,拍摄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和日新月异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
“那时北京城不大,二环路30多公里,骑着自行车就能拍过来。”马文晓说。
随后兴建三环路、四环路,必须开车才能完成拍摄任务。到了五环路、六环路,则直接飞跃到了航拍。从自行车、汽车到直升机,从黑白胶卷照相机到最先进的专业摄影器械,变化的不仅仅是装备,更有镜头中的城市,变得更大、更美、更现代了。尤其是一条条如诗如画的环路,一座座如音乐旋律般流动的立交桥,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赏角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今,马文晓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14600个日夜,他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用镜头记录。从地上到空中,再从空中俯视大地,作为一名航拍摄影师,马文晓心中有一份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更有一份北京建设者的自豪——是他,是他们,见证了北京从百废待兴到跨入新时代的光辉历程。
2001年刚开始航拍时,五环路正在建设,附近还是城市郊区的模样,农田尚在,到处是蜿蜒的土路和破落的乡村,几乎寻觅不到现代化的踪影;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工程建设大规模展开,塔吊林立,旧村改造、城市扩张的速度超乎寻常,北京领先世界高速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一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