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头条 • 正文

一家三代调车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一家三代调车人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题:一家三代调车人

  柳新伟

  “90后”何志刚,出生在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之家”。');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爷爷何麻牛,是兰州局天水站建站伊始的铁路工人,如今已84岁。

  父亲何小彦子承父业,1986年参加铁路调车工作,从制动员、连接员、调车长一路走来,现担任天水站运转车间定额员。

  在绵延的西陇海线上,天水站已历经73个春秋,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路,留下了几代人创业发展的奋斗足迹。何志刚祖孙三代,在铁路调车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目睹了天水站建站以来的点点滴滴和变化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北铁路成长、发展的历史。

  “最早的天水站是宝(鸡)天(水)铁路的终点,只有三股道站线,每天发送旅客几十人。后来天兰铁路、宝兰二线相继建成通车,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如今天水还通了高铁。”谈起自己的经历,何麻牛老人神采飞扬,满满都是对铁路发展、科技进步的感慨。

  “我从小就爱听爷爷讲他们那个年代的铁路故事,蒸汽机、手信号、信号旗、手扳道岔,是爷爷对铁路最深最美好的记忆。”何志刚说,虽然这些铁路设备早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但爷爷对铁路的热爱,对工作的敬畏却依然如故。

  “我干了近四十年,没有闯过祸。一火车那么多人,安全最重要。”在何志刚的印象中,这是爷爷对父亲、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父亲何小彦从事调车工作的时候,铁路设施设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慢慢变成了内燃机,信号灯逐渐代替了手信号操、信号旗,我们也不用去手动扳道岔了。”何小彦说,铁路调车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安全了。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不知不觉间,从小在铁道边长大,见惯了铁流滚滚的何志刚,也和爷爷、父亲一样,在2013年走上了铁路调车的岗位。

  “可能是受爷爷、父亲的耳濡目染吧,铁路、调车、安全……这些字眼在我心里早早扎下了根。”何志刚说,铁路是爷爷和爸爸为之一生坚守并自豪的事业,既然我也选择了铁路工作,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干好,为了自己,也为了这份传承。

  何志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凭着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充满干劲的工作激情,短短五年时间,他就成了班组的技术能手,在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中连续两年获得调车组制动员、连接员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兰州局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何志刚一家,由于工作性质和倒班原因,每逢节假日都是聚少离多。“今年春节我还要坚守岗位,父亲也要值班,不过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何志刚说,我和所有铁路人一样,尤其是在春运期间,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确保安全、保障畅通。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社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