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陆健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一首《琼台》,使天台成为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与远方”。李白没有想到的是,千年之后,在浙江省天台县,唐诗元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为新时代的“百姓日用”,这里也成为现代人的“诗与远方”。');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春节假期一结束,许增国的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数十名学生与家长趁寒假来参加研学旅行体验活动。课表上,唐诗文化讲座、唐诗流韵雅集、唐诗书画创作、非遗手工制作体验等满满当当。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天台就是诗路的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
先人留下的佳作是宝贵的人文资源,而天台文脉延续至今,研究是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据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尚枢介绍,天台搭建了浙江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唐诗之路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出版专著13部,其中《唐诗风雅颂天台》全文92万字,是全国首部县域唐诗专辑校注的著作。
同时,一系列承载研究的主题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示天台山文化:唐诗之路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天台山民俗博物馆、一根藤艺术馆等十大博物馆开办。首座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总投资6亿元,挖掘寒山拾得故事,上千件藏品及满堂红民俗馆带领游客体验“和合之旅”。
怎样让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物化、活化、升华。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唐诗“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隐居70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岩、明岩、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文化”在特色小镇中再现。
和现代产业结合是唐诗“活化”的方式。翻开“跟着唐诗游天台”主题旅游手册,唐诗元素让游客眼前一亮。天台县文广旅体局局长蒋朝永介绍,结合唐诗文化,天台推出研学游、考古游、体验游、修心游;以“走唐诗之路·赏和合杜鹃”为主题的华顶杜鹃节,以“读霞客游记·走唐诗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旅游日活动等以节庆文化来推动产业发展。此外,该县还打造了一批唐诗主题文化酒店,建设隐逸风、禅意风等为主题文化的民俗,开发了丝绸帛画等文化衍生产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产业中走向大众,获得新的生命力。
日用是最好的传承,也是唐诗文化的升华。深山藏古寺、田园有牧歌,这是杨山姗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她把她的文化体验空间取名为“天台度过”,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时光在这里变慢。杨山姗的理念竟然吸引了一大批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当地人,这里定期举行古诗文吟诵课,古琴、洞箫、茶道培训,唐诗儒学成人礼等。每年的寒暑假,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前来参加国学游学体验营,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
唐诗今韵喜相逢。千年前,古人陶醉于沿途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之中,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而来,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的天台人,挖掘唐诗资源,修复诗路古迹,融入时代元素,用诗歌文化浸润日常生活,打造了一个时尚的“唐诗元素大花园”。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