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这种习惯让我休假也难得清闲。”张熠回忆道,有一次自己刚和同事一起办完案子,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当时就有人提议到狮子桥那边的鱼馆吃顿饭,然后赶紧补个好觉。我们商量了一下,就穿着便装去了。”
刚刚走进餐馆,坐在自己对桌的一个个头不高、身材瘦瘦的男子就吸引了张熠的注意。
“通过面相,就觉得这个人像是吸毒人员。”张熠告诉记者。
就在张熠和同事在餐桌上聊天的时候,对桌的那名男子手里的电话突然响了,张熠隐约觉得这个电话不寻常。
“这个人没接电话之前,说话声挺大。接起电话来,声音故意压低了一些,而且身子似乎还有意往里面靠,就是不想让别人听见他在说什么。”张熠回忆道,“引起我的注意是毒贩的一句话,他说‘籽籽在我这里,等你到了,我出去就是了。’”
张熠曾抓过毒贩,“籽籽”指的是麻古一类的毒品,眼前这个人很可能要和人进行毒品交易。
为了不打草惊蛇,张熠没有采取行动,而是用眼神提醒身边的同事,注意一下身后这个人的动向。
“大家在一起这么久了,还是有些默契,然后我们就装着继续吃鱼。”张熠回忆道,大概过了20分钟,这名男子的电话又响了,他直接就朝着路边的一辆面包车走了过去。“看见他出去了,我们就喊老板结账,然后也顺着往外面走。”
张熠和同事分别从四个方向围向了面包车,而此时两名犯罪嫌疑人刚刚进行完交易。“他们还相互递烟呢,我一把就抓住了之前吃鱼的那个男子的肩膀,他转过头问我做啥子?我给他看了证件,然后他就不说话了。”
阅人不忘 记人外形特征成了他的日常习惯
除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可疑行为有认知外,熟悉犯罪嫌疑人的外貌特征也是张熠的职业习惯。
有一年,土桥派出所接到了群众报警称自己在某网吧上网的时候,留在桌上的手机被偷走了。
“接到报警,我们就赶紧从网吧和路边其他店铺搜集监控,确定犯罪嫌疑人,然后就发现一个体型偏瘦的20多岁小伙子有作案嫌疑。”张熠表示,自己看视频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这个人身高175厘米左右,穿着一双拖鞋,应该是经常出入网吧的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五官长得很端正,头发也很酷。”
就在张熠准备进一步调查的时候,有同事向张熠报告,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正在鱼洞某网吧登录。
“当时是夏天,晚上11点多了,我和同事两个人就开着巡逻车过去了。”张熠记得自己和同事刚到鱼洞的这家网吧,就看见网吧门口有一个人在打车。“当时光线不是很好,看不清这个人的脸,但是他脚上的拖鞋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张熠的记忆里,监控视频里犯罪嫌疑人脚上穿的拖鞋是一双人字拖,黄色的,而眼前这个人的拖鞋也是这个造型。那么,他会不会就是偷手机的人呢?
“其实我也是顺嘴问一下,也没确定他就是我们要抓的人。”张熠一边出示自己的警官证,一边要求这名男子出具身份证,但是男子却半天没有吭声,甚至趁着张熠没注意便撒开腿就跑。“看到这种情形,我赶紧追。”
张熠和同事追了20多米,趁着犯罪嫌疑人拖鞋跑脱了的功夫,他抓着犯罪嫌疑人的衣领将其按到了地上。
谈及自己这么多年的办案经验,张熠说,抓住细节和保持警觉是自己的职业习惯,也是自己破案的“法宝”。
多年来,张熠获市公安局和分局嘉奖15次,其中,三等功三次,市局嘉奖7次,分局嘉奖5次。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景然 曲鸿瑞 摄影报道
景然
景然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