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胡同四合院肌理 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
东西城划分183个街区进行“更新”
经过责任规划师的提升改造,史家胡同恢复了传统风貌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科学划分街区单元,实施街区更新。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东城区和西城区将划分183个街区,分类实施街区“更新”。
位于前门东区的草厂三条至十条,属于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鲜鱼口保护区,多年来存在架空线杂乱、胡同空间被违建杂物挤占、市政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脏乱、公厕简陋等老城胡同的共性问题,经过街区更新,如今的草厂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走在草厂四条,老北京胡同的感觉扑面而来,青砖灰瓦的民居,红色的院门,架空线全部入地,胡同的墙面上装饰着风车。最有特色的还是胡同里的公厕,通过升级改造,传统的公厕被改造成独立的隔间,外观简洁时尚,但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里面有完善的上下水,增设采暖、除味和通风系统,并配有洗手池。走在胡同里,根本闻不到异味。
草厂四条29号院,经过改造后变成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的青年公寓。今年春节前,叶子和另外两名女同事搬进这个安静的小院里,每人一间房,里面不仅生活设施齐全,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以前住在北三环,每天上下班要很长时间,现在从住的地方到单位只需要5分钟。”叶子说,生活在胡同里的感觉很好,跟胡同里的大爷、大妈熟了以后,谁家要是包了饺子,做了炸酱面,都会给她们送来一份。
街区更新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北青报记者从东城区和西城区的规划部门了解到,像前门东区这样的街区,东城有82个,西城101个。今年,东西城将分类实施街区“更新”,每个街道都将确定一个重点街区,在保护胡同、四合院的肌理的同时,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便民设施,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让街区更有人情味。
具体落实上,东城区规土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更新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恢复四合院传统风貌、腾退修缮文物、视线视廊控制、天际线控制;公共空间改造、功能活力复兴、历史水系恢复、城市防灾避险、慢行交通组织、工业遗产利用;补足便民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住房条件,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内容。
此外,北青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了解到,本市还将制定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设计导则和行动计划,扩大街区公共空间规模,提高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和服务质量。
例如,位于西城区德宝新园街区的德宝新园1号院,改造后院内北侧小广场设置了晾衣区,并用格栅进行遮挡,既整齐美观又能满足居民需求;地面分区域铺设不同颜色的地胶,安全、舒适且分区明显。院内还为居民打造了棋牌桌,方便居民休闲娱乐。
现场
责任规划师修补居民院落垂花门
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45号是一处挂牌保护院落,也是东城区最早实施“更新”的平房院。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发现,经过责任规划师的修缮,院落保留了门墩、台阶石、门簪等原有构件,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特别是一扇古香古色的垂花门,成为整个小院的亮点。
“这扇垂花门以前年久失修,我们经过专业测绘,最终决定将垂花门拆除后原址、原貌重建,并绘以传统民居最常见的黑红净彩画。原垂花门残件则被编号收藏,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中进行展示。”作为朝阳门街道的责任规划师,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赵幸介绍说,以垂花门修缮为契机,责任规划师团队还与居民协商拆除了废弃的煤棚和违建,利用腾出的空间划分种植区,给居民提供了种花、种菜、晾衣的空间,并增加了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赵幸说,在实践中摸索发现,只有把改善民生与文化传承、社区治理结合起来,才能渐进式实现老北京、静胡同的目标,这种“微改善”的效果反而更加长久。
“原来大家觉得把垂花门修一修,没有安全隐患,下雨也不漏雨就可以了,没想到修缮后的垂花门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居民周阿姨在45号院住了多年。对于责任规划师的工作成果,周阿姨表示非常满意。“院里的老桑树、丁香树都保留下来了,空地上还种了月季,过一段时间就该开花了。”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街区更新的配套措施之一,街区责任规划师在北京的街区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提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东城、西城、海淀等区积极推进责任规划师进街道工作,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去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制定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核心区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今年将积极组织落实《指导意见》,指导各区编制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细化责任规划师职责,了解跟踪街道的工作情况,适时提供技术服务。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