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头条 • 正文

65年老影院变身新剧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51部作品汇聚戏剧月,隆福剧场淡季不淡

  65年老影院变身新剧场

65年老影院变身新剧场

  本报记者 牛春梅

  隆福寺街区的改造工程还在进行中,高高的脚手架和绿色的围挡让身处其中的隆福剧场格外“低调”,从相隔不过几十米的街道上望去,只能看到楼顶上装饰的琉璃瓦,映着蓝天很是好看。别看它藏在工地中,不怎么起眼儿,但如今已是北京非常重要的一个剧场。

  65年老影院蹒跚转型

  走到隆福剧场门前,会发现这里特别适合怀旧。两侧墙上镶着瓷砖飞天画,正门的门头上有几个红色大字——东宫影剧院。站在有些斑驳的前门处,常常会有穿越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据说还真有不少影视剧摄制组来这里取景。

  这座已有65年历史的建筑,隶属于东城区总工会,一直是东四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并一直承担电影放映功能。隆福寺街道以前非常热闹,这座影院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经拿过全市票房第三的好成绩,很多北京人都曾来这里看过电影,留下过不少美好的记忆。东四工人文化宫主任吴振璞说,现在还经常有坐着轮椅的老人让家里孩子推着过来看一眼。

  如今,这是一家老影院,但同时也是一个“新剧场”。作为一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东四工人文化宫从2012年开始转型,从单一的放电影转向演出和电影并重。起初,剧场经营被外包给一家文化公司,也引进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剧目,成为北京演出市场中很受关注的一家“新剧场”。但这家公司仅仅经营了两年,就因为市场不好的原因终止了合作。2014年,东四工人文化宫决定自己继续经营。

  这个决定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经营了几十年的电影放映,一下要涉足演出这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大家都是门外汉。吴振璞坦言自己以前对演出的了解几乎为零,工作人员也完全不知道剧场管理是怎么回事,光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舞台灯就让他们头大。“刚开始我们也是交了一些学费的。”吴振璞说,因为不懂,转型之初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像这样530个座位的中型剧场在北京比较稀缺,既能承接小剧场剧目,一些大剧场作品也能在这里演出,这样性价比就比较高了,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受欢迎。

  从2014年开始的头两年,剧场经营和收入抓得比较紧,后期开始慢慢将重心向打造特色、提升演出品质转换。在吴振璞看来,“只有演出好的剧目,我们的剧场才能跟隆福寺这条有文化、有历史的街区相匹配。”正因如此,那两年大热的剧目《蒋公的面子》《安德鲁与多莉妮》《反转地心引力》《最后的晚餐》都在隆福剧场上演,让这里渐渐成为一个戏剧演出的新坐标。

  人情味换来好口碑

  正如许多人印象中的国营餐厅和百货商店,隆福剧场没有年轻靓丽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让人看着就亲切的大姐、大哥。和许多现代化剧场比起来,隆福显得有点土,可这一点也让他们的人缘颇好。

  王甦编剧和制作的《海上花开》《手心手背》等几部戏都在隆福剧场上演过,反响不错。她更喜欢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会总念叨冷冰冰的规矩条例,工作中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一般剧场装台时间给的很少,而且只能在规定时间内工作,而在这里他们都很好说话,你连夜装台也没问题,这么一来就能省出半天时间。”要知道在外面的剧场,半天可能就得花几万元钱,这得卖多少票才能挣回来?

  隆福剧场不仅帮剧组省钱,还能为他们开拓新观众。因为隶属于工会系统,许多工会采购都会选择这里,这就把以往在其他剧场接触不到的观众也拉进了剧场。其他小剧场的观众都以青年人为主,而这里却有更多的中老年观众,北京题材作品在这里尤其受欢迎。前不久,京味儿话剧《手心手背》上演时,票很快就卖光了。

  著名戏剧制作人袁鸿和隆福剧场也颇有渊源,由他引进的几部国外作品几乎都在这里上演,比如《安德鲁与多莉妮》《反转地心引力》《安提戈涅》。2016年底,袁鸿原本有一部戏定好了在这里演出,但剧场突然因为没有通过安全检查而不得不停演改造。按规矩是要百分之二百的将场租赔给租赁方的,得有上百万元,赶上剧场半年的场租收入了。不过,袁鸿体谅他们的困难,没有要求赔偿。这对当时的隆福剧场而言就是“雪中送炭”,让吴振璞至今感念,“只要是袁鸿的戏,什么时候想演都可以,即使档期有问题我也会给他协调出来。我们的经营理念就是以诚心换诚心,曾经支持过我们的人,我们也要不遗余力地去支持他们。”

  袁鸿这些年与全国各地许多剧场合作过,在他看来隆福剧场是一个亲民的、朴素的、人性化的剧场,“他们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硬件,但并不因此提升场租,始终保持亲民风格。这样的剧场现在太少了,做演出的人都希望全国能多一些这样有人情味的剧场。”

  专业外援当艺术把关人

  一般而言,三四月份是演出市场淡季,但隆福剧场却一点儿都不淡。第二届隆福戏剧月正在举办,陆续将有51部作品、7个戏剧沙龙在这里举行。

  吴振璞表示,他们在2017年底策划戏剧月活动,正是为了填补三四月份的淡季空档。去年第一届因为时间比较仓促,连拉带请的有二十多部作品上演,让原本没有演出的淡季有了二十多万元的票房收入。

  翻开隆福戏剧月今年的戏单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包容的戏剧展演。51部戏以话剧演出为主,也有舞蹈、戏曲、儿童剧、音乐剧、魔术剧和肢体剧。他们尊重传统,有传统戏曲《西厢记》《拜月亭》等,也有《李陵悲》《老人与海》等新创和跨界作品。参与者不仅有成熟的话剧从业者,还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小剧场单元。除了北京本地剧目,还有从上海、天津、南京、沈阳等地来的剧组。

  吴振璞说:“戏剧节的剧目安排我从来不插话的。”原来,隆福剧场不仅外聘了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宣传人员,还从2017年开始邀请戏剧策划人李国杰主持整个戏剧月的活动,在剧目方面全部放权给他。李国杰说:“剧院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都比我大,但他们对我非常尊重,从来都是叫我老师,这种尊重非常难得。”从今年开始,还有一个专家评委组对应征剧目打分,老、中、青三代评委背靠背打分,最终从中评选出分数最高的作品来参加活动。因为有了去年的基础,今年征集剧目就容易多了,全国有两百多部作品应征。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社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