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孤独症患病率已达1%
4月2日是第11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日前,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联合金鹰国际健康中心、南京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健康新7点》栏目,共同举办了“爱让星星不孤单”公益活动。在活动上,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很多人觉得孤独症患儿自闭,不爱说话,但这并不是孤独症的全部,一些以往被认为是“坏孩子”的表现,如今也纳入了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由于孤独症儿童与人交流的距离就像相隔遥远的星球,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
一年接诊孤独症孩子六七千人
柯晓燕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孤独症在学术上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比以前的定义更宽泛了,从轻到重的整个大类问题都被纳入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在全球范围内,孤独症的患病率达到1%。在个别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还要更高。比如2018年底美国就有报告称已达到2.5%,这个比例是逐年增加的。');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很早之前南京脑科医院一年接诊孤独症的孩子也就十来个,现在一年数量已达到六七千人。其中有疾病谱系增加的原因,也有公众意识提高的原因。很多家长知道了孤独症的概念,也会早期察觉到孤独症的苗头,有的孩子才一两岁,就可能被带来就诊。
孤独症患儿可能被贴“坏孩子”标签
6岁的小力(化名)念一年级,他平时没有朋友,喜欢摸别人肚子,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喜欢撩人、恶作剧,把同学绊倒自己很开心。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老师批评他很多次,他仍然我行我素。
牛牛(化名)上小学二年级,经常一个问题重复提问,并且一定要得到答案。在学校他会做各种奇怪的“实验”,比如用水泡种子,却弄臭了整个教室。他每个字都必须写在格子正中间,一点也不能歪,因此作业也老是拖拖拉拉……
在讲座中,医生举了这两个例子,两个大家印象中的调皮孩子,其实正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一种。柯晓燕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轻度和重度之间差别非常大,拿社交来举例,只有重度的社交障碍才是完全不理人,就是我们大家概念中的熟知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轻度的病症其实是截然相反的另外一种状态:患儿想跟人交流,但社交技巧落后,不懂得在这个复杂的社交环境下调节自身。所以轻度病症是有交流的欲望,但技巧性不足。
孤独症孩子,两岁前有一些警示信号
柯晓燕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目前对孤独症的临床诊断,两周岁时诊断的稳定性比较好,在两岁之前还是有一些警示信号的。比如六个月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发现这个孩子没有互动的愉快情绪,不喜欢与人对视;到12个月的时候,他对别人叫他名字没有反应,不会指认五官,不能够区分亲人和陌生人,没有呀呀学语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孤独症的信号。
对于孤独症,整个社会一开始提倡大家要去认识它,要知道有这样的一类疾病、一类人群,到如今我们提倡要去包容接纳孤独症的孩子,要去创造友好的环境,对孤独症患儿的帮助是在深入的。柯晓燕主任医师表示,最终他们还希望能够发展出一些技术,能够在孤独症诊治领域中有所贡献。比如说能够有一些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技术,能够帮助早期发现症状。能够有一些辅助技术帮助这些孩子与他人交流,就像近视我们可以通过配眼镜来解决问题,将来我们也可能使用辅助技术来帮助患儿有效与他人沟通,让患者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