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华在2014年逝世,而她的女儿陈小华依旧对向秀丽的故事记忆清晰。陈小华说,1959年1月21日上午,也就是向秀丽逝世以后,郭永华才从一个通讯员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当时有个别人对向秀丽是英雄还是事故当事人有争议,因此没有对外公开。”
“我的母亲经常说,新闻报道既要准,又要快,必须靠深入采访,让事实来辨明是非。”陈小华回忆道,郭永华在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下九路何济公制药厂进行深入采访,先后访问了有关人士数十人,并勘察了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失火原因大白,明辨了是非。
版面的右侧,是向秀丽丈夫崔俊锡的悼念亡妻的文章,他回忆妻子刚苏醒时“我以为她必然会向我诉说伤痛,可是出乎意料,她第一句话却是问党支书: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向秀丽在忍受烧伤痛苦的同时,还惦念着当火车司机的丈夫会因为担心她容易出事故,让他“别想念”。
广州日报:
首刊英雄事迹 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60年前,《广州日报》以大幅版面刊登《向秀丽同志共产主义风格高尚》的消息,并配发了《向秀丽同志精神不死!》的社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介绍向秀丽事迹的特稿;紧接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也相继刊发。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林伯渠、董必武、陈毅、郭沫若等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还为学习向秀丽活动写了诗篇并题词。
由此,向秀丽的英雄事迹在广州市广为传读,深入人心。在一段时间里,向秀丽几乎成为全市职工和居民日常谈话的中心内容。许多工人、学生和居民读了向秀丽的报道之后深深为她的英雄事迹感动。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负责人表示,广州日报是首家报道向秀丽事迹的媒体。时代在变,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不能变。“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是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在广州日报浓墨重彩的报道里,一代代时代楷模熠熠生辉。从向秀丽到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八六’海战英雄麦贤得、再到现代的见义勇为的‘托举哥’市民周冲等,《广州日报》一直记录和传播着这些英雄事迹,激励着广州人民奋勇前行。今后,《广州日报》还要一如既往,用英雄精神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童年最响亮姓名”激励了几代青少年
“向秀丽是我们童年时代最响亮的名字。”《广州日报》的读者孙先生说,“她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人,应该让下一代人知道。”事实上,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人们都能看到向秀丽的名字。
2002年,《广州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向秀丽系列报道激励几代青少年”被选为本报“辉煌50”亮点之一。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向秀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3年3月7日,在广州市妇联、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等联合主办的“感动广州60年最美女性”评选活动中,经过逾百万市民的投票,向秀丽等10名女性被选为“感动广州60年最美女性”。
2014年4月3日,《广州日报》以“向秀丽精神在烈火中永生”为主题,报道了纪念向秀丽烈士牺牲55周年座谈会。向秀丽六姐向秀金在会上说:“我老了,很多事情记不得了。但秀丽的事迹讲了一辈子,记了一辈子,她永远是我25岁的好妹妹。”
在《广州日报》微博的“史上今日”栏目中,向秀丽的故事再次引起网民的缅怀,有人在评论里写下当时流传的童谣“一枝花两枝花,向秀丽姐姐顶呱呱……牡丹花向秀丽,全国人民敬爱她”。
向秀丽(1933~1959),广东清远人,生前是广州市何济公制药厂工人。1958年12月13日,药厂车间因酒精瓶断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向秀丽侧身卧地,截住燃烧的酒精,避免了一场严重爆炸事故,自己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195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向秀丽为革命烈士,并把当时化工车间所在的上九路、下九路一带命名为“秀丽街”。
(读向秀丽的事迹)越读越使我感到浑身是劲,越读越使我敬佩,越读越想读…… ——雷锋日记
要永远向向秀丽同志学习。 ——雷锋日记
过去我们从小向雷锋、向秀丽、赵一曼等英雄人物学习,每天大家都在倡导做好事,因此也造就了今天成为志愿者的我们。 ——志愿者微姐
在危险发生时,义无反顾冲向前,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精神。 ——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总队长陈建宇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