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4月8日电 (蔡敏婕)无烟拜祭、鲜花拜祭、灵牌位拜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逐渐被广州民众接受。广州市民政局7日称,清明节期间(5至7日)骨灰撒海预约累计1034具,比去年同期增加两倍;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83%,居全国前列。');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绿植封穴,逝者长眠花下。花坛葬是指把逝者的骨灰用可降解的红布包裹,放进花坛葬专区,再用植被封穴,种上红叶石楠、小雏菊等植物。
“我认为花坛葬更有‘入土为安’的意义,因为看到这些盛开的花朵,就好像看到双亲的生命获得延续。”70岁的陈女士采用花坛葬的方式,把双亲安葬于广州市花都金钟墓园。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节地安葬、绿色安葬及骨灰寄存、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法逐步被市民接受。
目前,广州10个经营性公墓,均有推出绿色节地葬法,进行生态安葬的骨灰近3万例。
2018年,广州市结合开展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公墓小型化、艺术化、生态化发展。花都区新华陵园在原有草坪葬的基础上,兴建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骨灰寄存项目,全面打造生态墓园,计划年内投入使用。
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首创骨灰撒海、还林活动,先后以免除活动费用、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民众参与绿色节地生态葬法。
截至2018年底,30年间,广州已撒海骨灰2.38万具。今年4月起,广州开启骨灰撒海活动常态化,改变以往集中登记、一批次出海的方式,实现预约登记常态化和出海告别活动多批次。
有参与骨灰撒海的市民认为,逝者骨灰随着花瓣撒入大海,逝者可以顺着海水,“去到”任何其生前想去的地方。
据统计,清明节期间,广州主要祭扫场所没有燃放鞭炮等现象,共接待民众约217.95万人次;通过寄语卡片传递思念、送出亲情寄语上万条;金钟墓园、正果万安园等公墓继续推行鲜花换纸钱、鲜花换鞭炮的活动;民众自觉遵守交通和拜祭场所秩序,没有高声喧哗,主动清理祭扫用品,有序离开拜祭场所。
广州市民政局预计随后的2个周末,前往祭扫的民众仍然会比较集中,呼吁民众尽量选择灵牌位拜祭、鲜花拜祭、居家拜祭、网络拜祭等生态文明祭扫方式,错峰地铁、公交出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