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生如何起伏,他只用作品来辩白
贝聿铭一生创作了70多件作品,获奖无数,中国银行香港总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美秀美术馆等建筑均为其经典之作。
贝聿铭真正成为公众人物是在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修建肯尼迪图书馆成为总统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邀请了众多世界知名建筑家,贝聿铭的名气不算大,但他充满激情的描述感染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图书馆建成后,她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就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被风吹落下来,玻璃散落了整个街道。
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7年之后,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
但也就是在贝聿铭招来骂名的时候,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活就这样起起伏伏。但不管怎么起伏,贝聿铭从未放弃他的建筑梦。
回到祖国后的他有机会完成了许多更重要的作品。
北京香山饭店,他表达出的不是一所迂腐的宫殿,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相信这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曾经的亚洲最高建筑,他试图使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童年时的纯真。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而是一份历史的责任
贝聿铭是一个注重抽象表达的建筑师,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贝聿铭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因为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建筑;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贝聿铭早期作品中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那样以玻璃为主要建材,他喜欢混凝土。在累积了多年经验之后,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他设计的甘乃迪纪念图书馆,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设置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直至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只是更着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以博取大众欢心,而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与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在美国,移民一般都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最后找不到真正的归宿,中国人却常常例外。贝聿铭是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他吸收西方最先锋的事物,同时又不放弃东方丰富的传统。就像在美国参加社交场合,他总是穿着在中国缝制的那套西服。
他的建筑像竹子,比如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