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头条 • 正文

宋襄公是仁义还是愚蠢,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义之举(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admin

史书之所以把“公子昭”记为“太子昭”,“托孤”一事帮了很大忙:宋襄公和公子昭都说确有此事,所以史书也说确有此事。

但在我看来,《史记》作者司马迁似乎也不太相信“托孤”一事,所以史记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写道:“宋以桓公与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宋国以‘齐桓公和管仲的嘱托’为理由,率军帮助公子昭复位。”

想想也挺正常,我都能看出毛病的内容,司马迁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但他应该是找不到确切的证据来反驳这一观点,所以只能加上“宋以”两个字。

而之所以没人翻这个案,是因为公子昭当了十年国君,最后也是善终,所以没人在明面上追究这事罢了。

但这不代表其他三位公子就这么暗气暗消了,公子昭刚死没多久,他的接班人就被三公子之一的公子潘所杀,此为后话。

随着公子无亏的出局和公子昭的继位,齐国内乱算是暂告一段落。

在此次事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显然是宋国和宋襄公,也正因为成功帮助公子昭复国,让宋襄公看到了齐国的衰弱和齐国三公子的蛰伏,他认为齐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再有所作为。

有了这样的判断,宋襄公难免会有一种幻想:只要自己再努把力,肯定也可以复制齐桓公的成功,成为第二位霸主。

且不说后人如何评价宋襄公的这种行为,至少他的哥哥公子目夷就不看好,他对宋襄公说:“我们是小国家,你最好别瞎折腾。”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很多人提起公子目夷和宋襄公这对兄弟的时候,都说公子目夷贤明而宋襄公愚蠢短视,其实这是典型的表面文章,更是以结果推过程的思维模式。

公子目夷和宋襄公谁更贤明?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宋襄公在位期间,公子目夷一直拥有仅次于甚至不次于宋襄公的权力地位,这是可以肯定的。

据说,在公子目夷和宋襄公(太子兹甫)的父亲宋桓公临终前,宋襄公曾请求父亲立公子目夷为接班人,但宋桓公认为公子目夷是庶子,所以还是决定让宋襄公上位。

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

宋襄公上位之后,立刻任命公子目夷为左师,处理朝政大事。

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

《左传》除了记载上述事件之外,还讲到了公子目夷的后代,“左师”这个重要官职就是专门为公子目夷的后代所留。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

这三段记载有问题吗?问题太大了。

按照我之前的分析,齐桓公托孤纯属子虚乌有,这一点问题应该不大,宋襄公却编出了一个所谓的“托孤”故事,从而获得武力干涉齐国内政的机会。

在此之后,公子昭虽然成为了齐国新君,但却一直被宋襄公打压,以至于后来都不愿意参与宋襄公主持的盟会(这一点后来会说到)。

由此可见,宋襄公此人的权力欲极为旺盛,要说他愿意主动让位,我认为不太可能,更别提为哥哥的后代专门留一个可以处理朝政大事的重要官职。

如果宋襄公真的曾在宋桓公面前表示让位,那么只有两个可能:

一、他担心宋桓公临时换人,所以用了一招“以退为进”,让宋桓公把话说死,到底谁继位;

二、他担心公子目夷实力太强,怕他到时候会不服从自己,而宋国较之齐楚为弱,根本经不起内讧的折腾,所以玩了这么一出“兄友弟恭”的表演,希望公子目夷上道。

果然,公子目夷表现得很上道。

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宋桓公否决了宋襄公的提议,但按照《左传》的说法,是公子目夷主动表示,自己的胸襟不如弟弟宋襄公,根本不考虑继位的事。

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社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