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微博@鲁豫有约(下同)
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如今做歌,更多是考虑如何最快时间内吸引听众注意力,而不是在歌曲本身质量上打磨。
为了更好抓人耳朵,歌曲的前奏愈加短小,歌词愈加通俗,欣赏门槛愈加低下,几乎成为必然。
前段时间任贤齐在接受采访时,就对现在的歌曲“没有前奏”表示惊讶。
然而别人告诉他,如果一首歌听到十秒还没有主歌,别人就划走了。
像王心凌《睫毛弯弯》式的超长前奏,从中国风转雷鬼,印度的西塔琴与中国笛子的融合,这样的巧思,如今怕是很难出现。
加上21世纪头十年,广播电视仍占据着播放媒介的主流。
人们了解歌手,一般通过广播和电视先听到,进而再看到,于是容易被作品本身吸引。
当年8亿人在电台同步收听周杰伦《以父之名》的盛况,如今恐再难重现。
快节奏的流量时代下,歌手的形象比唱片本身更快被推向观众面前。
外形变成了各大公司专攻的重点,歌曲反而成了陪衬、附属品。
这种情况能否扭转吗?
答案尚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往结构中适用的歌曲产出逻辑,已经不再匹配未来的时代。
我们只能寄期望于新的生产逻辑带来更好的作品,对于千禧十年的华语乐坛,也只能在越来越遥远的时空中,默默怀念。
但我们不能忘记怀念。
就像沈从文所说的:我和我的读者们都行将老去。
新一代人质疑梁静茹的唱功,对她指指点点,我们尚且可以反驳、可以证明。
但当更遥远的未来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怀疑那个年代,这段传奇岁月,又将交由谁来铭记呢?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提供一个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