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飞: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出品方或是宣发方也在探索一个新的路线。他们会想,现在的市场可能不缺商业大片,如果来一个文艺的片子,大家是否愿意花钱去多琢磨琢磨其中的味道。这部电影的卡司是很厉害的,汤唯、黄觉,他们的形象非常漂亮帅气,这样的明星阵容是够商业片级别的,摄影美术和音乐的阵容也很豪华。实际上,它是一个制作很精致的电影。以前人们看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观众看第一遍的时候可能也不是很能看懂,但观众会琢磨其中的味道。在宣发策略上,他们可能也不是完全想把观众骗进去的营销。这部电影在大众片之中是很难被读懂的,也算不上一部好的文艺片。所以是这些因素综合造成的。
新京报:你可以具体谈谈,为什么它在文艺片的角度也算不上一部好的文艺片?
毕志飞:如果比较毕赣导演的两部作品,我认为《路边野餐》要比《地球最后的夜晚》要好。《路边野餐》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电影在内容上单薄了一些,故事没有那么厚重或扎实,但他要讲的东西可能很简单,追求一种淡淡的诗意,很清新的贵州山村的风格。当时在摩托车上用DV拍摄,这很符合当时的美术场景,都有种淡淡的清香感。那时你反倒不会对内容有过高的要求,因为这就是一种田园式的独特风格。所以说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他把贵州的山村融合进来,包括长镜头,这给了大家新的体验,虽然制作很粗糙,但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年轻导演制作的很特别的东西。这时你对内容的要求就不会那么苛刻了。
但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太一样了。因为现在你有了明星,有了投资方带来的精致的后期制作。这时我就在里面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我能想到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小津安二郎、塔可夫斯基,但你也不能说他是在刻意地模仿谁。这在《路边野餐》是看不到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足的地方,就是内容不够丰富,不够扎实。你会感觉到这部电影集结了很多的元素和符号。这时候你再去看影片内容,你就会发现内容很单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我认为一个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很多元素糅合在了一起。这时如果你没有一个内容作为核心的话,这些形式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单纯地看一些画面,听一些声音的话,你会感觉这部影片挺精致的,但普通观众不会留意这些,他们更关注内容。
网上也有人说,是一些影评人把毕赣导演给“捧杀”了,我认为这是挺客观的。毕赣导演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才华的新人导演,本来经过时间的打磨,他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但现在你把他仓促地推到前台,有点揠苗助长了。
新京报:你刚才也提到了大众电影和小众电影的区别,你曾给印度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写过影评,其中提到一个看法,你认为普罗大众还是喜欢宣扬真善美、相对励志的电影,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在题材上就很难获得成功。你现在还这么看吗?
毕志飞:这是我从观察好莱坞电影得到的感悟。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观众手中赚到了最多的钱,我发现好莱坞大片在进入国内时很少有审查通不过的情况,好莱坞大片不会有太多暴力或色情的元素,他们很注重让电影能够面向最广泛的群体。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流行过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没有好电影是审查的原因,好导演都被审查给绊住了。其实我觉得不能光把锅甩给审查制度,你看好莱坞电影就没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制定的策略就是“合家欢”的主题,如果电影不适合给小孩或一些宗教人士观看的话,他们认为这就损失了票房。好莱坞想跟大众对话,为了争取最大化的票房利益,争取在最多的国家上映,他们会有意识地弱化暴力、色情和宗教的元素,这就是好莱坞的策略。好莱坞的故事都是“好人必胜”,英雄拯救人类之类宣扬真善美的故事,但不妨碍他们获得普通观众的喜爱。毕赣导演的电影,就主题来说其实并不小众,我认为它想讲的是一种情感,男女之间情感的纠缠割舍。你看其他一些大陆电影——《失恋33天》《情圣》——都是讨论情感的,但它们会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新京报:你刚才谈到了一些中国电影发展中呈现的特点,你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毕志飞: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的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习惯慢慢培养起来了,而且还有很大的空间。老百姓进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但人均观影次数相比很多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我们有些地区的电影票价相比美国也不便宜。所以从市场规模来说,中国在往电影第一大国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是必然的。
同时,挑战或者说危机也是有的。我们研究电影的会注意各个地区的电影发展史。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业比大陆起步早,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市场都“死”过,完全被好莱坞打败了。我们现在越来越开放,现在一个周末,你可能看到一个好莱坞大片可以占到90%多的票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好莱坞的攻势也越来越猛,这就是现在面临的危机。好莱坞的理念、技术和演员要比国内先进,如果国产电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可能步香港和台湾的后尘,市场慢慢被好莱坞占领。香港直到《无间道》系列上映后,商业电影才开始复苏。
新京报:我们现在也有国产电影的保护政策。你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吗?应该让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平等竞争吗?
毕志飞:在不破坏观众观影习惯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有一些保护政策。国产电影还是一个孩子,你让他跟20多岁的壮年直接PK不太合适。只有在保护下,等这个孩子慢慢成长起来,才有竞争的资本。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政策上是无可厚非的。
“中国的影评行业比电影行业还落后”
新京报:这几年你写了很多的影评,包括《我不是药神》《影》等国产热门大片。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愿意和公众交流,写一些这样的影评?
毕志飞:我在自己拍电影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很有感触。一个方面是,相比国外,我们在综合制作和电影人才上还比较落后。国产电影这几年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薄弱了,市场在拉大,但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在退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能出现了人才断层,当年“第五代”导演叱咤风云,如今这方面的人才出现了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