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改影,摸着石头过河
为什么观众面对游改影时预期都这么低?
这还要回到游改影在市面上成功率并不高的大背景下。
放眼整个世界影史,能够叫好又叫座的游改影屈指可数。在全球游改影票房前十名榜单上,有一半作品都来自至少七年之前。票房冠军至今被一部2016年上映的《魔兽》牢牢霸占。在这最卖座的十部影片里,豆瓣评分过7分的甚至不到一半。
其实这类项目容易翻车的背后逻辑不难明白。
游戏与电影的传播方式有天然差异。一个是玩家作为故事参与者深入其中,另一个是观众作为旁观者俯瞰全局。特别是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游改影都选择了故事性更强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入手,角色扮演游戏本身就更加强调操作体验感,这是电影媒介无法补全的。
因此在影改过程中,通过电影创作来找到二者内容、体验上的平衡,是游改影项目的核心难点。
如果用简单的商业片逻辑操作游改影项目,很容易造成影片与玩家群体的背离。而相反的,如果完全采用游戏操作视角去改编电影,那也会削弱很多有娱乐性需求的普通观众的爽感。无论哪一个群体的需求被忽略,都可能造成影片口碑、票房的失利。
即便是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的好莱坞,面对游改影项目时也很难准确把握住观众的喜好点。此次用口碑为自己正名的《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在23年前也曾留下过一部口碑票房稀烂的改编版本。
广大观众对游改影的不信任,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出来的。
不过积极的一面是,像《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这样的翻盘之作也已经不是孤例。
最近几年,市面上已经接连涌现出了好几部得到观众广泛认可的游改影项目。从2019年的《大侦探皮卡丘》到在北美市场狂揽票房的《刺猬索尼克》系列,我们肉眼可见地能够感受到游改影的成功率在上升。
总结来看,这些项目的共通之处都是在尊重原IP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脍炙人口的内容原创。正如我们刚刚所分析的,游戏与电影的传播方式不同,不同受众群体所获得爽感的方式也有所差异,与其一板一眼复制游戏,适当的跳出框架改编原创,可能反而更容易满足更多观众的认可。
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喜剧元素似乎是现下最适当的解法。用百搭的主流类型元素重新解构那些热门经典的游戏IP,赋予看似粉丝属性极强的游改影更加难得的“合家欢”色彩。原创+喜剧,正在成为游改影的新成功密码。
现在,有了好口碑作后盾,《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至少为这个IP留下了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影改作品。无论最终这部影片能够在商业市场走多远,影片本身的创作经验都已经足够成为这个行业的又一成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