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 4 -
所以,我们才一遍遍强调关系中的理解。
理解,接纳,站到对方的立场。
而不是惩罚,不是限制,不是「绝不理解」。
这很容易被当成鸡汤。不熟悉我的朋友,以为我在提倡「爱与自由」,无底线地容忍对方。就像文章开头留言的人,害怕理解带来的放纵。
这种害怕是有道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强化惩罚原理确有必要。假如我们真的不能接受某一个具体行为(在一开始的例子中,就是某个人没有安全感,反复给伴侣打电话发泄情绪),可以有针对性地遏制这一个动作。就像我们理解一个人愤怒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惩罚来制止他「打人」。因为打人不好。但是我们要想清楚,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只是「打电话」这个具体动作吗?
还是背后的脉络——对方心里的不安全感呢?
我害怕理解他们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歇斯底里,这样的行为不好。开头的读者如是说。这样想的不只一个人,他们试图管教伴侣,管教孩子,用简单的奖惩去塑造期待的行为。但那句话一不小心道破了「不安全」的真相:
对方之所以歇斯底里,不就是因为不被理解吗?
因为不被理解而感到不安,反过来,那种不安让别人更不愿意施以理解。
由误解导致的循环,愈演愈烈。
写得有点生涩,我希望已经强调了这件事的悲剧性。在我看来,人生中一大半的顽疾来自于此:我们竭尽全力地尝试管教对方,而那个问题越发顽固——无论是父母,还是伴侣,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可是,我们真的已经尽力了」。是尽力了啊,如果没那么尽力的话,问题说不定已经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