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头条 • 正文

文化惠民让百姓共享文化“盛宴”(3)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净化市场环境,助力企业加速成长 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消费环境的培育。调研显示,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环境混乱”“缺乏文化消费整体氛围”)和消费者个人因素(“没有时间”)被认为是抑制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56%,50.7%和53.7%。健康、公平的文化市场环境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企业开展公平竞争、引导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此,首先要优化数字文化消费环境,引导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消费方向。伴随着数字文化样态的丰富和网络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数字文化消费渐成文化消费的主流。但由于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欠佳等原因,数字文化环境堪忧。试点城市从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版权交易市场、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执法监管等方面入手,倒逼数字文化消费环境的净化和优化;鼓励和引导网络用户付费习惯和意愿养成,完善版权交易体系,以此激活原创动力,活跃数字内容市场。

  其次要优化文化市场营商环境,助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试点城市多以深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切入口,加强文化市场环境整治,不断净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如宁波以创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示范区”为抓手,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引导文化消费需求。

  4、关于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思考  

  经过3年的模式探索和实践创新,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手段相对单一、普适性模式难以提炼、复制推广难度大等问题。由于文化消费统计口径不统一,地区差异大、文化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很难形成可持续和易复制的文化消费模式。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推进有赖于文化消费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全国性文化消费统计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建立;应聚焦、细化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个性化经验,强化分类指导、分类实施,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本土化提升和优化,最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千城千面、各具风格的拉动文化消费的创新局面。

  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消费试点模式聚焦惠民,以扩大文化消费为切入口,实现了消费拉动供给的良好局面。但仍存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错配和错位,供给的市场适应性有待提升。部分试点模式重点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寻求规模与数量的普遍提升,忽略了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地区的人群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文化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大多聚焦城市文化消费提升,缺乏农村的文化消费拉动方案。在未来,试点城市应全面建设和充分利用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加强消费数据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提升产品供给、场景营造和趋势研判的精准性;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一口多端”的传播体系,提升文化消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试点城市注重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纷纷建立起适合城市发展的拉动文化消费的试点工作方案。但部分试点城市存在着对试点工作重视不够,保障不足,缺乏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契合的整体性规划设计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各个试点城市在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人力保障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异。国家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层面加强配套和解释,设置专项资金,鼓励省级财政予以配套支持;制定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考核,加强模式提炼、对标和复制推广。试点城市坚持顶层设计,制定嵌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试点方案和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重视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创新消费业态。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田卉、齐骥)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社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