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蚂蚁金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看来,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贷款难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贷款的运营成本和大企业比差别不大,而小微企业贷款金额比较低,某种程度上并不划算;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缺失也是贷款的一个难题。“大企业、上市公司有财务报表,有的小微企业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系统,财务操作上也不是很规范。”
李振华认为,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首先要解决如何掌握他们的信用数据,而移动支付的出现,恰恰是一个契机。“别看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背后却有很大的功能。”李振华表示,过去小店里的商家收款都用现金,经营情况很难通过网络掌握。但二维码扫过的每一笔交易,形成了商家一天天的流水。每一个用二维码开户的商家,都能通过移动支付形成自己的“电子账本”,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实现了数据化、电子化。
“还有通过网络开具的电子发票信息,这些都能成为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贷款时的评估数据,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率。”而在此之上,金融机构可以了解小微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提供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
参与主持调研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褚荣伟发现,新技术给小微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带来了影响,但在金融借贷方面的效能仍待开发。小微企业贷款有着自己的特点:“小、急、短、频”。数据显示,线下小微经营者贷款平均资金使用时长为50天,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却达到35%。
李振华认为,金融机构必须改变自己的作业模式,要利用新技术改变过去的信贷审核、授信、发放、风控和催收方式,“要往数据化方面去思考”,这样,数据越来越多样化,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指日可待。
“蔷薇精神”最动人
2019年已经来了,尽管许多人感觉生意不好做,但71%的小微企业主仍抱有期待。
在互联网购物浪潮的席卷下,包头城中村里开化妆品店的张女士从去年开始做起了网购,她并不担心自己的店开不下去,一方面她的生意属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她在此开店十余年,攒下了一大批忠实客户,“具有竞争优势。”
调研结果显示,国家扶持小微政策的整体向好、数字化经营提升效率成为小微企业主的信心源,34.2%的商家表示还有扩大生意的意愿。今年伊始,央行宣布降准将净释放长期资金8000亿元,进一步提升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意愿和能力。
“我觉得还是要精细化,做一行精一行,贵在坚持,”在甘肃天水做农产品电商的小店主告诉复旦大学学生杨楠,做生意品质要第一,要相信品牌的价值。
这也是杨楠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察了解自己家乡的企业。调查之前,她预想中的家乡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是安于现状,但接触下来,发现这些小企业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于搭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快车各有路径。
朱丛林则在调研的过程中,听到小微企业主说想“创新”,一家企业还提到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对接高校,开展“星期日工程师”,这是朱丛林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这个词是说大企业里优秀的科研人员在业余兼职,为民营企业或其他企业提供服务。
“小微企业不论风吹雨打,努力追寻阳光的‘蔷薇精神’真让人动容”,调研结束后,杨楠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上了这番感受。
她的指导老师褚荣伟十分认同,褚荣伟认为,中国经济要发展,一定要百花齐放。中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在不断提高,而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央行行长易纲曾指出,小微企业为全国贡献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经济发展固然要关注大企业,但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说,小微企业也承担着大量的就业和税收,如果小微企业发展不下去,大企业就只能孤零零。”在褚荣伟看来,大企业如果是牡丹花,那么小微企业更像蔷薇花,长得挺小不起眼,但随处可以生长、生命力顽强。“一朵蔷薇花可能获得不了太多关注,但千千万万蔷薇花就一定会成为一片风景。”
褚荣伟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调研活动。还在读书本、学理论的大一、大二学生,回到家乡调研,感受中国经济的脉动,既有一种情怀也有一种责任。“很多小微企业主就是他们的亲戚,他们去调研能听到更真实的声音。”
一番调查下来,许多同学发现,近年来,政府在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贷款支持上的政策不断加码,起到了很大帮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会主动帮助小微企业跑前跑后。
朱丛林去到一家小微企业,老板说到企业在扩大生产时,当地政府派专人跟进帮助跑手续,“感觉心里挺暖的”。
在数字经济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杨楠觉得,小微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进一步发展的热情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在杨楠调研的第三产业中,像餐饮、生鲜、小超市这些小微企业主的想法各有不同,“有的企业主会想办法通过互联网扩大市场、做配送、对接供货商还有解决资金问题,但有的企业主遇到经济下行、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比较被动。”杨楠发现,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者缺乏了解新技术、找人才的能力。
杨楠希望,政府在减税、融资等方面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再向技术、人才这方面多多倾斜,“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不亚于前者,如果能出台更多在新技术应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更能鼓励这些小微企业的改变和发展。”
褚荣伟认为,各地政府制定政策时也要考虑和规划不同地域的小微企业适合的发展模式。如果有产业配套基础的地域,小微企业可以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小微企业可以做好本地消费服务,“这样才能帮助小微企业成长,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