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据受到课题组委托而参与此次调查的南开大学语音团队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团队约30名成员,挑选了1985年修订的《审音表》中比较常用的577个异读词,涉及177个多音字;增加了28个审音表没有列出但实际生活中出现异读频率较高的字,于2012年3月到5月在北京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问卷是经课题组人员审定,最终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调查团队在校园、办公楼、街道等不同场所分发了530份问卷给北京出生、长大的居民,收回502份有效问卷。其中一项结果显示出,正确率较高的词语较多,正确率较低的词语占比少,他们得出“人们对异读词的实际读音总体上与(审音表)的正音是一致的。”结论。
其后,该团队用相同的问卷在天津进行了100人的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与北京的结果接近。根据正确率,该团队建议,正确率低于20%的异读字“可能需要对原来的读音进行修改”。
报告举出个别异读词的例子,如“伯”,在《审音表》中有两个读音,“伯伯”,读“bo”;在“大伯子”中,读“bai”(第三声)。但第二种读音只有16.95%的被调查者读正确,而该种情况下,被常见的误读为“bai”(第一声)的概率达到72.79%,而此读音并没有列进《审音表》。因此,《审音表》修订版将把“大伯子”中的“bai”(第三声)改为“bai”(第一声)。
此次审音历时四年多,形成了2016年6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直至如今仍处于向社会征求意见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