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公面临行业洗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姜璇
过去一年间,扩张、并购、价格战、裁员潮轮番在联合办公行业上演,作为新兴业态的联合办公共享空间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
“任何一次行业的整合和联合,核心都是出于对用户需求的考虑,行业远没有到相对饱和的阶段。”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认为,国内联合办公正处于从2.0迈向3.0的过渡阶段,组织化和平台化是可预见的未来。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联合办公模式开始频遭质疑。
在业内人士看来,2019年行业进入深度整合和产业升级阶段,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盈利模式待解的联合办公,经受着资本寒冬和估值泡沫破裂的双重压力。
联合办公的模式探索,能否跑赢行业资本的消耗速度?这是整个行业直面的挑战。
行业整合加速
按照行业内人士的定义,共享空间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海量闲置房产资源、配套设施等资源而兴起的共享经济服务,其涉及房地产的商用(如办公、商铺)、民用(如民宿)领域。其中,联合办公就属于共享空间细分行业中的一种类型。
自2015年落地中国,受国家“双创”热潮的推动和美国联合办公品牌Wework的模式启发,中国的联合办公行业快速增长。
2015年4月优客工场创立,2016年1月氪空间从36氪拆分并完成A轮融资,此后,共享空间领域发展在国内初具规模。2016年2月,优客工场与滴滴出行合作,成为生态链搭建的有效延伸。同年8月,优客工场宣布已布局16个城市、50个场地。
目前,联合办公数量从几十家发展增至上千家,已经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头部企业,如优客工场、纳什空间、soho 3Q、氪空间、梦想加等。
早前,联合办公商业模式是将以往从办公楼业主整租的工位,划分改装后以短租方式转租给初创企业,从中赚取差价,这被视为联合办公最为主流的模式。
这一模式立刻吸引了大批“中国学徒”效仿,寻求转型的地产商,有政府背景、扶持地方科技公司的共享办公场所等企业纷纷入局,在国内“双创”政策利好和跨国企业、初创企业对灵活办公空间的需求推动下,联合办公行业经历爆发式增长、加速整合,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定位不同的企业。
随着行业分化,加速淘汰,头部企业在资源争夺中的展开规模竞速。2018年4月,Wework并购在全球拥有24个办公地、约1万名会员的裸心社,其联合创始人兼CEO亚当·诺依曼(Adam Neumann)接受财新采访时曾直言,收购让Wework在中国扩张的速度快了一倍。数据显示,Wework在中国以每1.8个月开一家办公空间的速度扩张。
Wework看中的是裸心社的本土团队和数十人的设计团队,能够满足其扩张的需要。在并购之前,Wework曾寻求与其打法类似的本土竞争对手氪空间合作,谈判了四五次后搁浅。氪空间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成城表示,Wework希望收购本土企业实现在中国的落地,而氪空间则更希望是合作的模式。
与此同时,氪空间一直维持高速“圈地”态势。详细的数据对比能说明其增长速度:2017年,氪空间社区运营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而2018年3个月内,氪空间新增签约物业面积在12万平方米。也就是说,3个月内的新增物业面积超过了过去2年运营面积的总和。刘成城在采访中透露,氪空间在自营模式下维持每月新开面积近4万平米,是国内同行两三家的总和,收购再改造没有必要。他质疑“贴牌加盟的混营模式,盲目扩张,长远来看伤害行业品牌”。
这种质疑,源于联合办公空间现有两种主流经营模式下,扩张方式的选择差异。目前,国内联合办公领域分为自营、混营两种经营模式,自营模式是指联合办公企业从开发商或业主方租用办公楼后,进行标准化设计装修,再将其出租,以Wework、氪空间、soho3Q等为代表;混营模式则是自营、加盟、换购并购等模式的混合体,以优客工场为代表。
2019年年初,连续两年获得创客专项扶持奖金的联合办公品牌ibase原点空间被爆出亏损清场,母公司地产商金地集团因难以扭亏而砍掉这块烧钱业务,空间被Wework高价收购。
优客工场在2018年发起并购七家联合办公企业,将洪泰创新空间、无界空间、爱特众创、方糖小镇、Wedo联合创业社、火箭办公、Workingdom收入囊中。
一方面是中小型空间举步维艰、止损退场,一方面是市场资源向头部企业集聚加速并购和扩张,这是国内联合办公行业的冰与火之歌。
VC SaaS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联合办公空间的数量已经达到3459家,预计在2020年将会超过5000家。但在被监测的联合办公空间中,发展缓慢、濒临破产倒闭状态的已占到总数的28.1%。其中,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占3.8%。
“无论是商业模式遇到瓶颈还是是否做到差异化经营,行业内的整合和联合,包括优客工场的几次,核心都是考虑用户需求。”毛大庆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任何高速增长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行业的整合,联合办公在国内是新兴产业,有行业玩家的推出是正常现象。
毛大庆认为,行业内的“合纵连横”是一种合作,可以让用户在更大的网格范围内便利移动,释放联合办公的灵活的行业特性。
盈利模式待解
行业间规模竞速的背后,是联合办公盈利模式单一的集体焦虑。目前来看,联合办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位服务费,也就是承租、改造的投入和收取租金费用的坪效(每平方米营业面积上产出的年营业额)差。
以传统租赁行业为参照,这笔带有“二房东”标签的生意盈利模式不难理解。实际上,已经有多家联合办公都宣布实现单体盈利。以“优客工场阳光100社区”为例,社区总工位数 1308 个,工位服务费为2200~2600元/工位/月,若出租率达到 92%,换算成坪效能够达到8.5元/平方米/天,相比较于阳光100写字楼平均7.5元/平方米/天的租金,已经能实现盈利。
那么实现盈利的出租率行业平均水平是多少?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联合办公出租率平均达到85%时,才能保持盈亏平衡。对于单体项目而言,并不容易实现,考验联合办公企业的运营能力。另一项行业数据表明,依靠租金收益的租赁行业,投资回报率不足2%,若仅仅依靠租金带来营收的联合办公,未来注定是一个微利行业。
然而,联合办公在本身充当“二房东”提供地产租赁服务的同时,被认为具有互联网基因,创立之初带有社区属性,以联合办公为载体,社群为纽带的企业服务平台,能够挖掘出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