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头条 • 正文

北京25个人流密集场所仅9个配AED(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的服务台旁也配备了一台AED。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由海淀区红十字会和北大校医院在2017年提供,体育馆内有五六位工作人员接受过培训,能够使用AED。目前这台AED尚未被使用过。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校医院也配有AED。

  焦点1

  AED知晓率、利用率低 市民不会用、不敢用

  探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AED是什么?”

  首都机场是安装AED较为密集的场所。去年一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急救中心救治旅客超5万人次,但一位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年来,从来没有乘客提过AED。

  少数几位接受了急救培训的场所工作人员,听到AED也感到陌生。在配备AED的场所,一些工作人员将其理解为“高大上”的专业设备,觉得普通人没法操作。

  “普通人用不对怎么办,这么专业的医疗设备。”在东单体育中心的AED旁,一位工作人员禁止记者拍照,对于这一“专业设备”态度谨慎。

  “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我们的第一选择肯定还是打120。我们不熟悉怎么用,也怕用不好。”悠唐广场是北京最早安装AED的商场,但服务台一位在此工作一年多的人员称,没有见过AED被使用。

  这是AED的使用常态。探访中,配有AED的场所,机器的利用率都极低。首都机场医院副院长袁力也坦承,即便安装了AED,由于乘客不了解,至今使用的次数寥寥。

  “AED是‘傻瓜式’急救仪器,有图解、有语音提示、会自动辨别患者是否需要除颤,很好上手。”北京一家知名医院急诊科专家告诉记者,很多人觉得这是精密的医学设备,其实不然,“AED就是设计给普通人用的。”

  焦点2

  担心救人不成反被追责 “最优选”仍是拨打120

  还有一些AED“藏于深闺”,距离人流密集点较远。在三元桥地铁站内,记者使用一款名为“救命地图”的小程序,查到附近有一台AED,位于“中冶大厦电梯口”,记者通过地图导航快步赶到大厦楼下已耗时11分钟,超出了心脏骤停的4分钟急救黄金期。询问门卫大厦内是否有AED时,对方表示并不知情,并以该大厦内是国家单位为由拒绝记者入内。

  探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既有对自己急救不够“规范”,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担忧,也有对事后追责的担心。

  “万一没救过来,病人家属把伤害归结于我们急救不规范怎么办?”一位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市民表示。

  对此,一名急救专家表示,民法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施救者有免责保护,但要打破人们的顾虑也不是短时间能够破解的。一方面要普及AED的使用常识和救人成功的案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AED;政府对AED进行补贴,鼓励公共场所安装AED。另外,也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让人们免于“救人反被追责”的担忧。

  焦点3

  AED陆续增加单位培训意识提高

  虽然AED的数量和知晓率等现状并不乐观,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AED陆续进入公共场所。在东单体育馆“入驻”的AED,就是去年受捐赠而来;毕马威大厦中的AED也是新近安装的。清华大学今年也将迎来341台AED,清华大学新闻网公布消息,今年3月12日起,341台AED设备按照规划在校园内开始安装,预计大部分将在3月份安装完毕,4月份进行收尾工作。

  据了解,北京市卫健委委托北京急救中心起草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大纲和公共场所医疗急救物资配置清单,其中就写入了AED,已于2018年向社会公开。今年,北京市卫健委正着手制定详细的公共场所应急物资管理方案,这一方案将推动各公共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安装AED。

  硬件陆续跟上的同时,不少单位也组织了相关急救培训,让更多人知晓并敢于使用AED。

  3月16日至17日,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举办了首批AED使用方法与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426名在校学生和141名教职工参与了培训。一位参与了培训的学生介绍,培训中介绍了AED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还模拟操作了AED,对仿真人进行急救。北京大学也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相关选修课,学生们可在课堂上了解到AED的作用和用法。

  中海广场内,有约80名在岗工作人员接受过心肺复苏CPR及AED应急急救培训,并获得AHA(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急救资格证书。悠唐广场的保安小王则表示,从网络上了解过AED的用处和操作,有机会希望参加急救培训。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黄哲程 马瑾倩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社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