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历史文化 • 正文

儒家对于出世和入世的观点(光明之喻古代文论中的修身内涵)(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娱乐最前沿

“光亮”与“暗中”是相对的,但并不是完全距离的。《乐记》云:“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温和积中而精髓发外,唯乐不行觉得伪。”《周易·系辞》云:“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与之相参证,可知《乐记》的说法可视为对《离》()卦义理的施展,“情深”“温和积中”与《离》之阴爻响应,“文明”“精髓发外”与《离》之阳爻响应。也就是说,“文明”的条件是“情深”,“精髓发外”的基本是“温和积中”。王夫之《周易大象解·离》云:“有‘用晦’者,有‘继明’者。‘用晦’以养气体,‘继明’以大其用,不偏废也。”同理,光亮莹澈的诗境背后,一定躲藏着作者“用晦”的工夫。《文心雕龙·神思》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的明畅,要害取决于创作之前的“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作育进程,这些好像因时刻的流逝而归于冥冥,却因作者心灵“独照”的光线,表此刻当下的创作之中。不特创作云云,观赏概莫能外,《文心雕龙·知音》又云:“凡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个中“圆”指圆满无缺,“照”指洞照表里,“博观”虽然属于专默精诚之功。诚如《荀子·劝学》所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而,“光亮”只有辩证地包括了后面的身分,才具有逾越的、圆融的、通彻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