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也是治政的一种手段。
子贡想干一番事业,孔子告诫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你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首先在你的工具上下工夫。工具是手段的形象说法,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工具来达到目的,所以要想成功,工具首先必须过硬,离不开利用对象。
韩非子
对于智者来说,可供利用的事物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利益。
利益关于利益,韩非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韩非子·备内》)意思是,医生时常吸吮病人的脓血,不是有什么骨肉亲情在里面,而是由于利益驱动。
所以造车人做出了车,就盼着别人富贵;匠人打制出棺材,恨不得别人早点死掉。不是造车人善良而匠人恶毒:因为人如果不富起来,车子就卖不出去;人要是不死掉,棺材不知道卖给谁。匠人的本心并不是憎恨人,而是其利益系于人的死亡。用俗话表达,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总之,利益是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所以利益也就自然成为利用对象。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打算讨伐虢(guó)国,但中间隔着虞国,必须借路才行。
大夫荀息建议:“您可以用垂棘的美玉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虞公,他肯定会答应借路的。”垂棘和屈产都是晋国的地名,那里出产的玉和马十分有名。
晋献公有点舍不得,说:“垂棘之玉是先君的宝物,屈产之马是我使用的骏马,要是虞公收了我们的礼物却不借路,那可怎么办?”
荀息说:“如果虞公不想把路借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只要接受礼物,一定借路。请国君放心,美玉送给他,就像是把宝物从宫内的仓库里拿出来放到宫外的仓库中;良马送给他,就像是把马儿从宫内的马厩里牵出来拴在宫外的马厩中,不会有什么闪失的。”
晋献公同意了,派荀息去办理。虞公贪图美玉和良马,打算把路借给晋国。大夫宫之奇说:“不可。虞国与虢国互相依存,就像嘴唇跟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门牙就会受寒。虞国与虢国相互救援是为了各自的生存,并不是给对方实施恩惠。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就会随之灭亡。(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公的心思都在美玉和良马上面,根本听不进去,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占领了虢国,三年后举兵讨伐虞国,没费什么劲儿就攻占了这个国家。
荀息牵着良马捧着美玉回来见晋献公。献公眉开眼笑,抚摸着玉说:“还是老样子,跟以前一模一样。”又拍了拍了马说:“也没怎么变,就是长了几岁。”(《韩非子·十过/喻老》)
孔子的预言鲁国有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鲁国法律规定,凡是有人用钱将他们赎回来的,可以从国库里领取费用。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个巨商,走的地方多,而且很富有,他从别国赎回了鲁国人,却再三辞让,不肯从国库中取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叫着子贡的名字发表意见说:“赐的做法有过失,从今往后,鲁国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接受国库的钱,对人的品行并无损害;不接受国库的钱,反倒造成了没有人去赎人的后果。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勇敢而仗义,跳到水里救起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送给他一头牛报答救命之恩,子路收下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评论道:“鲁国人一定会去解救落水的人。”
孔子的见解之所以如此透彻,是因为他的目光远大。(《吕氏春秋·察微》)
一口大钟春秋时期,晋国旁边有个国家叫仇繇(qiú yóu,在今山西盂县)。执政大夫智伯瑶想攻打它,然而道路险阻,战车无法通行。
他铸造了一口钟送给仇繇国君主。这口钟非常大,要用两辆车并在一起才装得下。仇繇国必须铲平高地、填平深沟,修筑一条道路,大钟才能抵达。
一个名叫赤章蔓枝的大臣劝国君不要接受这件礼物,道:“古诗说:‘只有遵循常理才能安定国家。’我们凭什么能够从晋国获得这么贵重的东西?智伯瑶为人贪婪而不讲信誉,一定是他想吞并我们,但碍于山川险阻无法进军,所以铸造了大钟送给您,而您不得不铺桥修路来迎接大钟,这样他的大军就可以随后而至。”
国君不听。过了一会儿,赤章蔓枝又提起这件事。
国君不耐烦了,说:“大国主动跟你示好,你却拒绝人家,太不吉祥了。你不要说了。”
赤章蔓枝说:“当臣子的不忠诚是罪过,而忠诚却不被信任,就可以脱身离去。”于是便砍去车轴长出来的两端,通过狭窄的道路,逃往卫国。
他到了卫国的第7天头上,仇繇国就被智伯瑶灭掉了。(《吕氏春秋·权勋》)
被贪婪吞噬的智氏春秋末期,晋国由六家卿大夫当家,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智氏的智伯瑶率领赵、魏、韩三家灭掉了中行氏和范氏,晋国终于安定了几年。但智伯瑶不甘寂寞,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派人向韩氏索要土地。
韩氏主政的韩康子当然不愿意平白无故地把自己的土地送给别人。家臣段规劝道:“智伯瑶贪婪傲慢并且刚愎自用,不答应他的要求,他会出兵攻打我们。您给他土地,他尝到了甜头,就会向其他几家索要土地。如果有人不答应,他一定率兵征讨,那时我们就可以静观事态的发展而采取对韩氏最有利的措施。”
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意见,送给智氏一个拥有万户人口的县。果然,智伯瑶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不想给。家臣赵葭说:“智氏向韩氏索要土地,韩氏答应了。如果我们不答应,就是向智氏示威,一定会激怒智伯瑶,他肯定跟我们动武。不如把土地给他。”魏宣子同意了,也送给智氏一个拥有万户人口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