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历史文化 • 正文

安徽最大的胡氏宗祠在哪里 田野记溪头胡氏(4)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娱乐最前沿

遗憾的是,我们尚未完全厘清房和甲的观念。一位胡姓村民汇报我们,溪头胡氏共分九房,他本身属于四房,溪头是五房和六房,罗村没有,石柜是九房(界桥胡)。而胡升以为,九房是很早时辰的说法,“甲”的说法始于民国保甲制度(但从族谱来看,“甲”的说法始于明初)。当我们问及七甲为什么分出了上七甲和下七甲时,有人说是大妻子所生和小妻子所生,有人说是差异的儿子分居。查阅族谱发明,明中后期,二十世的长安公和寿安公(1439-1529)(以渠公为一世)开始分出了下七甲与上七甲,故往后一种说法为实。胡升还汇报我们,《龙坦胡氏三五甲抄本宗谱序文及龙坦村风光诗》的“三五甲”是一个甲的名字,不是指的三甲和五甲。我们随即在《泾县龙坦胡氏八甲绍绪堂家谱》中发明,二十世的裕安公注明白“已下二图三五甲冻青树下支派”,相安公则注明白“已下二图三五甲庄鼓墩支派”,但清代溪头都每图下设十甲,为什么二图会有一个“三五甲”呢?我们无从得知。

从族谱所载《胡氏今族始祖》来看,以渠公为一世祖,十八世的义庆公是一图七甲,智庆公是五甲派(今五甲坦里黄村),余庆公是六甲始祖;二十世的长安公为下七甲始祖,寿安公为上七甲始祖。二十一世的杞林公、权林公、彬林公为八甲支派,二十二世的源洪公为八甲长房,源澜公为八甲二房,源荣公为八甲四房。声名早在明朝初期,胡氏就按照里甲制度分成了三甲、五甲(智庆公)、六甲(余庆公)、七甲(义庆公)、八甲。明中后期,七甲又分成了上七甲(寿安公)、下七甲(长安公)。至于各甲之内,也可再分成几房,如八甲分出了长房(源洪公)、二房(源澜公)、四房(源荣公),三房绝后。分房也许源于家庭抵牾,也也许是由于人丁旺盛,也也许是呈现达官权贵(如官房里)。但如胡升所言,必必要新建支祠或敞厅,才气开宗立派。

富而重学:溪头胡氏的崛起

此刻的溪头村以木梳财富为主,齐集了榔桥镇80%的木梳出产厂家。那么早年呢?胡朴何在《胡氏家乘》中写道,“三甲、五甲做买卖者略少,五甲力田者尤多,六甲、上七甲、下七甲、八甲多以做买卖为业,念书者以上七甲、下七甲为多。”而胡氏大局限做买卖的传统或始于明代中期,其时泾县生齿迎来快速增添,因为溪头山多地少(“五山二水三分田”),胡氏族人多外出经商,首要向长江中上游成长,足迹遍布赣江、汉江、湘江诸流域的各商埠。泾县养蚕的汗青久长,蚕丝品格上乘,龙坦胡氏的丝商在康熙年间与朱、洪、郑、汪等姓的丝商结成泾县东乡六姓商帮(东乡的范畴包罗石门乡的漕溪都、溪头都、丁溪都,修德乡的北亭都、平静都、张香都,丰乐乡的新丰都、洪村都、浙南都,为泾县黎民明清以来恒久俗称的地区名称),到湖州桑林镇设立营销蚕丝的据点,名为“式好堂”。从此策划丝织业的传统不绝连续,犹如治年间,胡朴安的父酷爱亭公在上海大东门策划丝线业;近代,胡寿侯(?-1929)在湖北云梦县胡金店集镇策划布行,并在该镇建成“泾县街”,为内地纱布行业做出孝顺。

通过做买卖致富后,龙坦胡氏族人熟悉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异常注重作育人才。康熙十年(1671),本来简略的木桥“丹溪桥”由胡氏大宗祠从头建筑,改为石制的“大溪桥”;不久,在大溪桥的北端和南端别离建起了魁星阁和文昌宫,浮现了龙坦胡氏对付文化教诲的重视水平。清中后期听说办有七个学堂,除私家办学外,族内还由祠堂出资兴办义学,胡氏后辈可免费入学。清宣统三年(1911),七甲支祠开办义塾“培英堂”,用祠产作为基金礼聘西席。到了民国七年(1918),“培英堂”改由大宗祠提供经费。民国十三年,“培英堂”改为“培英学校”,新增新国粹、算术、体操、唱歌等课程。民国十七年(1928),以胡承珙的书屋“种义园”为校址开办新型的龙坦小学,培英小学随之并入。抗战时代(1942年),大宗祠选派胡惠生开办泾县私立龙坦中学,以大宗祠的2000多亩田产作为学校基金,并选定三甲祠堂作为校址;抗战后校址迁往下七甲支祠;1944年胡耐安回乡,将龙坦中学更名为安徽省泾县龙坦高档职业学校。

因为重视教诲,龙坦胡氏形成了精良的进修气氛,从清初开始就不绝涌现科举人才。胡耐安曾在自述中写道,“康雍以降,科第一直,乾隆一代,即有十三进士。理学之盛,村中无一户无匾额,宗支祠前旗杆林立。家家有念书声,大家以念书为尚。我之念书成癖,抑亦民俗使然。”据康熙八年编写的《龙坦胡氏统宗谱》,龙坦胡氏有文庠生86名,恩拔岁副优35名,文举人56名,文进士17名;武庠生10名,武举人7名,武进士1名;仕籍56名。一族之中考取功名的人数乃至靠近茂林一个镇所出,这在泾县是绝无仅有的,是溪头胡氏成为内地望族的一大重要身分。

以官房里为例,听说清朝每家每户都有做官的,最小的官是县令,因而得名。以顺治壬辰(1562)进士胡尚衡的父亲天授公为第一代,官房里历代人才辈出,尤以胡尚衡和胡承珙为代表。胡尚衡为第二代,字阶平,江南泾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康熙十八年任浙江翰林官提学道。胡承珙为第六代,曾任台湾兵备道,是闻名的徽派朴学家,著有《古今文疏》17卷,《小尔雅义证》13卷,《毛诗后笺》30卷,《尔雅古义》2卷,《求是堂诗集》22卷等。

所谓“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而致仕”,龙坦胡氏始迁于南宋,宗祠建于明末,盛于清代。听说最早溪头只有周、罗、施三姓栖身(周村、罗村、施家坞地名的由来),其后龙坦胡氏、界桥胡氏和吴姓延续在此落户。现在周、罗、施三姓已经不见踪影,声名在社区的保留空间竞争中,胡氏逐渐占有了优势。在嘉靖《泾县志》中,关于溪头胡氏的记实尚且寥寥,在乾隆《泾县志》中,有关记实激增,其反应的是溪头胡氏在清初社会职位的上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内地人汇报我们,康嘉年间确是溪头胡氏成长的顶峰期。但其科举人才大量涌现的背后是否还存在深层缘故起因,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历史文化